老常德的戏曲江湖: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湘韵楚调
【老常德的戏曲江湖: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湘韵楚调】
在常德城东的老茶馆里,总飘着几句韵味悠长的唱腔。穿灰布衫的老倌子端着紫砂壶,眯眼跟着《刘海砍樵》的调子打拍子,茶碗里的热气混着胡琴声袅袅上升。这座洞庭水养着的城市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。
**第一幕:专业剧场的百年回响**
老西门剧场门前的青砖墙还留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浮雕,每个周末晚上七点,常德汉剧院的当家花旦准会在这里亮嗓。红绒幕布拉开,《祭头巾》的戏码里,老生甩着三尺长的水袖踱步台前,台侧的老乐师们抄着月琴、三弦,把九腔十八板奏得荡气回肠。建议提前三天在常德文旅云订票,二楼包厢的雕花木窗正对沅江,看戏时能听见江水打着拍子。
**第二幕:市井茶楼的即兴舞台**
穿紫河巷走到头,挂着德月楼木匾的三层茶馆才是老戏迷的秘密据点。二楼八仙桌围着的戏台不过五步见方,但常德丝弦的市级传承人周四下午必来。听《宝玉哭灵》别只顾着嗑瓜子,注意看老艺人手指在扬琴上翻飞的影子,像极了雨打芭蕉。店家自制的蒿子粑配芝麻豆子茶,是听戏时最地道的茶点。
**第三幕:文化馆里的非遗密码**
青年路非遗展演中心每月初八的开放日最是热闹。湘北大鼓的传人们把鼓架往天井里一架,唱《杨家将》能引来半条街的人。穿蓝布褂的老师傅会手把手教姑娘们打花鼓点,那镶着铜钉的鼓槌看着笨重,落在蟒皮鼓面上却能敲出雨打荷叶的清脆。记得在文创角买套戏曲脸谱书签,金漆勾的关公眉梢还带着戏台胭脂香。
**番外篇:当老戏遇上新玩法**
今年桃花节,柳叶湖畔搭起了水上戏台。年轻演员们穿着改良汉剧戏服,在游船甲板上唱新编的《桃花源记》,岸边扫码还能点戏。河街新开的戏食坊更绝,擂茶碗底印着生旦净末丑的脸谱,喝到最后露出张飞的黑脸,店家会送你段即兴武戏。
夜色渐浓时,去诗墙公园转转。沅江边的露天戏台常有三五票友自发开唱,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刻满诗词的石墙上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李太白在听戏,还是唱戏人成了诗中人。这或许就是常德戏曲的妙处——它不在某个具体坐标,而在每处与生活重叠的褶皱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