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寻戏记:烟火巷陌里的水袖翩跹
常德寻戏记:烟火巷陌里的水袖翩跹
常德城东的麻阳街,天未擦亮就飘起胡琴声。老张头拎着茶壶往青石板上一坐,眯着眼听那调门儿:这是《刘海砍樵》的过门儿,金家班又在吊嗓子喽。话音未落,朱漆斑驳的院门吱呀敞开,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年轻人鱼贯而出,水袖在晨雾里划出道道弧光。
**一、老城墙下的梨园春色**
下南门城墙根儿有座百年古戏台,檐角悬着褪色的铜铃。每月初八,石门来的荆河戏班必在此开锣。班主老覃操着浓重的澧县口音:我们这《打渔杀家》要配上澧水号子才有味。前年他们用渔船改造的流动戏台在沅江巡演,船头架大鼓,船尾设琴台,引得两岸乡亲追着船听戏。
城北的芷园茶馆藏着常德现存最老的汉剧班子。掌柜的是位穿香云纱的老太太,总爱在八仙桌上摆碟椒盐南瓜子。逢着阴雨天,后院的雕花木门一开,戴着髯口的老生踩着雨打芭蕉的节奏登场,那句孤王打马出朝廊的拖腔,能把屋檐滴水都震得改了韵律。
**二、市井深处的戏窝子**
华灯初上时,水星楼夜市飘着麻辣藕汤的香气。拐进文理学院后巷,青砖墙上贴满泛黄的戏单。某栋民国小楼二层常传出锣鼓声,这是大学生自组的沅芷剧社。去年中秋他们排演的新编花鼓戏《桃花源新记》,把渔郎改成了返乡创业的直播达人,逗得满场观众直拍大腿。
河街码头的夜游船最懂戏迷心思。船过笔架城,忽闻画舫里飘出丝竹声。船娘笑着递上姜茶:这是汉寿来的草台班,专唱《目连救母》的水上夜戏。但见粼粼波光中,红衣花旦踩着船舷甩出三丈长的绸带,惊起江鸥点点,恍如戏文里的仙子临凡。
**三、乡野田埂上的活传承**
出城二十里的白鹤山,每逢谷雨必演土地戏。十里八乡的班子背着行头翻山越岭而来,老戏迷们带着板凳早早占位。去年重阳节,柳叶湖边的渔家班别出心裁,把《杨门女将》改在渔船阵列中上演。穆桂英的令旗所指,数十条渔船变换阵型,桨声作鼓点,浪花当幕布,看得岸上老少爷们忘了收网。
这些散落在街巷阡陌的戏曲班子,就像沅江岸的芦苇,看似随风摇曳,根却深深扎在沃土里。金家班的小花旦有句话说得在理:咱常德的戏,要泡着擂茶听,就着酱板鸭品,那才够韵味。这话不假,您若得闲,不妨去大河街找那家挂着红灯笼的茶肆,跑堂的准能给您指条听戏的好道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