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人的戏:沅水河畔的烟火人生
常德人的戏:沅水河畔的烟火人生
沅江的晨雾还未散尽,老西门城墙根下就传来阵阵铜锣响。常德人揉着惺忪睡眼推开木窗,不用猜就知道是湘楚剧社的班子在吊嗓子。这座湘北古城里,戏台子比茶馆还多,青石板路上随便逮个老人,都能跟你唠上半天的高腔弹腔。
一、码头上的戏魂
常德老辈人说:三棒鼓一响,脚板心发痒。明清时期的水运码头,沅江上桅杆如林。船工们卸完货,总要在临江的戏楼里泡到月上中天。常德汉剧的高腔就是在这片喧闹中长出来的——艄公的号子混着纤夫的喘息,揉进戏文里就成了穿云裂石的唱腔。
光绪年间的《武陵戏班考》记载,仅城区就有九宫十八庙作戏台。最热闹时,大高山街的天元班和青阳阁的三元班隔街打擂,这边唱《祭头巾》,那边演《思凡》,看客们提着板凳两头跑,把麻石路磨得锃亮。
二、烟火里的戏味
常德戏骨子里透着辣味。《打龙袍》里包拯一声王朝马汉张龙赵虎,震得瓦片簌簌落灰;《双下山》的小和尚背着菩萨溜出山门,活脱脱沅水边调皮后生的模样。戏台上的蟒袍玉带也盖不住泥土气——旦角甩水袖像极了浣衣妇扬起的棒槌,武生的跟头总带着码头挑夫的架势。
老戏迷最惦念戏状元罗炳太的《醉打山门》。他演鲁智深醉态,能把十八罗汉相挨个摆出来,每尊罗汉的表情都不一样。有次在矮城墙演到兴起,竟真把庙里的香炉踢进了护城河。
三、巷陌间的戏脉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常德汉剧院首创女花脸。头牌谢美仙踩着解放鞋登台,把《定军山》里的黄忠唱得雌雄莫辨。如今走进甘露寺小巷,还能听见票友们咿咿呀呀地练西皮倒板,八旬老琴师李三爹的胡琴声,依然像沅江春水般清亮。
年轻人把汉剧元素揉进摇滚,在河街的酒吧里唱《新刘海砍樵》。非遗传承人张春华带着徒弟,把传统折子戏拍成抖音短视频。当电子混响遇上老唢呐,常德人的戏,正在老城墙根下长出新枝桠。
夜幕降临时分,下南门的戏台又亮起灯。台上的穆桂英还在挂帅,台下的婆婆姥姥已跟着鼓点晃起了脑袋。常德人的日子,就在这咿咿呀呀的唱腔里,酿成了沅江边一坛陈年老酒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