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戏曲:丝弦声里话乡音

**常德戏曲:丝弦声里话乡音**

在湘西北的沅澧流域,有一座千年古城常德。这里不仅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灵感之地,更孕育着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——常德丝弦。当丝竹管弦在茶馆楼阁间悠然响起,当吴侬软语般的唱腔穿透青石板巷,常德人便知道,这是属于他们的乡音记忆。

**一、水乡码头养出的雅韵**

常德丝弦的诞生,与这座川黔咽喉的水陆码头密不可分。明清时期,随着沅江商船的往来,江南丝竹与本土渔歌在此相遇。盐商们将苏杭小曲带入会馆,艺人们却用常德方言重新演绎,竟生出别样韵味。光绪年间,丝弦班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最盛时城区竟有三十余班社,茶楼酒肆夜夜笙歌。

老艺人回忆,当年丝弦讲究雅。演出必着长衫,乐师需能默写工尺谱,唱词多取自《西厢》《红楼》。但这份雅致中又透着湘人的泼辣,《雪里访普》里赵匡胤踏雪访贤的唱段,硬是被常德人唱出几分江湖豪气。

**二、一把月琴半城春**

在常德丝弦的乐队里,月琴是当之无愧的灵魂。这种改良自阮咸的乐器,音色清亮如珠落玉盘。83岁的传承人黄大姐至今记得师傅的教诲:左手按弦要像抚摸绸缎,右手拨片要似蜻蜓点水。她年轻时在沅江边的吊脚楼演出,月琴声能盖过江面的船工号子。

最绝的当属《宝玉哭灵》。旦角水袖轻扬,唱到想当初你病恹恹药炉相伴时,月琴突然转为碎音,宛如泪珠断线。台下老票友常说,这段非得配上德山老窖,才能品出其中三昧。

**三、街巷深处的传承者**

在武陵阁城墙根下,每周三都能见到76岁的胡师傅带着徒弟们练功。他们不唱传统段子,反而把垃圾分类、高铁通车编成新词。丝弦要活,就得说老百姓身边的事。胡师傅的改良版《新事多》在抖音上点击过百万,年轻人跟着学唱,竟带火了周边的丝弦培训班。

常德市非遗馆里,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描金戏箱。管理员小刘说,去年有位台胞捐出祖父留下的丝弦工尺谱,发黄的纸页上还沾着沅江的潮气。这些谱子经数字化后,成了艺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。

夜幕降临时,穿紫河畔的实景演出《常德记忆》准时开锣。当丝弦声混着现代交响乐响起,老城门的投影下,观众仿佛看见数百年前的商船缓缓靠岸。戏如人生,常德人用丝弦记录着这座城的沧桑与新生,让婉转的曲调永远流淌在沅江两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