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常德戏曲地图:老街茶馆里藏着最地道的丝竹声
寻味常德戏曲地图:老街茶馆里藏着最地道的丝竹声
常德人唱戏,沅水都要打拍子!当我在下南门老茶馆里听到这句俚语时,正逢台上老艺人甩着水袖唱《祭江》,满堂茶客跟着梆子节奏轻叩杯盖。这座藏在湘西北的古城,用六百年的丝弦声调,把戏曲唱成了流淌在街巷间的市井烟火。
一、百年戏楼觅知音
常德大剧院每月初七的惠民剧场总挤满戏迷,褪色的红漆木椅见证过汉剧大师李福祥的《醉打山门》。这里保留着最传统的一桌二椅舞台,当武生踩着鼓点翻筋斗时,头顶的藻井仿佛还回荡着民国票友的喝彩声。剧场斜对面的老戏装店里,店主周师傅边缝补蟒袍边说:现在年轻人租戏服拍短视频,倒让这些老行头又活过来了。
沿着沅安路往东走,红泥小火炉茶馆的二楼戏台正上演荆河戏《双下山》。木质楼板随着旦角的圆场步吱呀作响,跑堂提着铜壶穿梭在八仙桌间,给客人续水时总要压低声音:这段西皮流水可是刘老板的绝活。台下穿蓝布衫的老者闭眼跟着哼唱,手里盘着的两个山核桃早被岁月磨得发亮。
二、市井深处有乾坤
河街夜市刚亮起灯笼,金霞广场的露天戏台就聚起人群。穿校服的学生举着手机拍花鼓戏《刘海砍樵》,后台的锣鼓师傅老张笑说:现在年轻人爱看我们加电子配乐的新编戏。倒是桥南菜场旁的老戏迷协会,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唱传统折子戏,七旬的赵婆婆扮起杜丽娘,眼波流转间依稀可见当年草台班当家花旦的风采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藏在柳叶湖村落的古戏台。春社日跟着扛香烛的乡民寻去,但见飞檐翘角下,傩戏面具在篝火中忽明忽暗。掌坛师公摇动师刀,用常德官话唱着开山小将到傩堂,突然一声锣响,戴着青面獠牙面具的开路将军从祠堂冲出,惊得城里来的游客直往人堆里躲,惹得举着手机直播的村姑笑弯了腰。
三、新派剧场遇故人
穿紫河畔的现代剧场里,常德汉剧团的《孟姜女》正在试演。3D投影将长城残垣投满剧场,当饰演范喜良的武生从十米高台翻下时,年轻观众席爆发的惊呼与老戏迷的好!声交织成趣。散场后,化妆间里00后学员小陈边卸妆边说:师傅总说我身段太'潮',可抖音粉丝就爱看我耍花枪时比心呀。
周末的桃花源景区,实景戏曲《归去来兮》在秦溪畔开演。观众跟着陶渊明的竹筏顺流而下,忽见两岸山崖亮起火把,渔夫装扮的演员唱起高腔,惊起白鹭掠过水面。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举着夜拍手机感叹:这可比灯光秀有味道多了!
夜色渐深时,河街茶楼的评弹声混着沅江渔火明明灭灭。常德戏曲就像这穿城而过的江水,老码头滋养着传统戏班,新河道奔涌着创新浪潮。当你在老茶馆听见有人用常德话喊看茶咯——,别犹豫,那声拖长的尾音里,正藏着等待知音的百年戏韵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