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山戏韵:古县深处的戏曲密码
常山戏韵:古县深处的戏曲密码
浙西山水间,常山县的戏台子总在春分时节搭起来。老辈人常说常山三宝,胡柚、油茶之外,最让人惦记的当属那悠长的戏腔。这座千年古县的戏曲脉络,就像穿城而过的常山江,看似平静的水面下,藏着数不尽的浪花。
一、婺剧的常山腔调
常山戏班子的锣鼓一响,最先飘出来的总是婺剧的高亢。老戏迷们闭着眼都能辨出常山班的特别之处——唱腔里掺着衢州官话的尾音,武戏动作带着江边人特有的利落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常山婺剧团改编的《白蛇前传》在金华连演三十场,台柱子徐凤仙的水袖功看得人挪不开眼。戏班老师傅至今记得,当年下乡演出要挑着行头走二十里山路,最远的村子在千里岗深处,戏台就搭在祠堂前的晒谷场上。
二、滩簧的江南遗韵
常山江的货船往来如梭时,岸边的茶馆里总飘着滩簧的丝竹声。这种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曲艺,唱词里藏着百年商埠的繁华记忆。78岁的非遗传承人李金水还能唱全本《玉蜻蜓》,他年轻时在衢州城隍庙唱滩簧,三弦一响能聚起半条街的人。如今会唱正宗常山滩簧的艺人不足十人,但县文化馆的录音室里,那些婉转的拖腔正被逐字逐句录入数据库。
三、草台班的活态传承
芳村镇的千年古樟下,农民剧团每年清明都要唱三天大戏。这些白天握锄头的庄稼汉,晚上就成了戏台上的帝王将相。61岁的电工周建国扮了半辈子包公,他自创的电工步走起台步虎虎生风。最热闹的要数斗戏环节,几个村子轮流上台打擂,即兴编的唱词逗得满场哄笑。这种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虽未列入非遗名录,却像山间的野菊花般生生不息。
夜幕降临时,常山江畔的老戏台又亮起了灯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白发垂髫,戏文里的忠孝节义伴着江风飘向远方。当年轻后生用手机直播草台班演出时,千年戏曲的基因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变异,却又固执地保持着某种古老的韵律。这或许就是常山戏曲最动人的密码——在变与不变之间,守住那口地道的老腔调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