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山古戏台:半部江南戏曲史都藏在粉墨光影里

常山古戏台:半部江南戏曲史都藏在粉墨光影里

浙西常山的古戏台,至今仍在演绎着时光的密码。当暮色四合,村头祠堂前的青石板上响起铿锵的锣鼓声,老戏迷们总要感叹:这方水土养出来的戏,有山风的味道。

一、婺剧:八百年风雨浸染的乡音

婺剧在常山的传承,像当地山涧的溪水般绵延不绝。清道光年间《常山县志》记载:冬至祭祖,必邀三衢班演《百寿图》。这出讲述忠孝节义的连台本戏,至今仍是祠堂演出的保留剧目。常山老艺人独创的叠罗汉武打程式,将民间杂耍融入戏曲身段,演员们叠成三层的惊险动作,每每引得台下惊呼连连。

在芳村镇的百年戏楼里,斑驳的柱础上仍可辨认出光绪丙戌年衢州大阳春班的墨迹。这个诞生于清代的本地戏班,曾带着《三请梨花》《双阳公主》等拿手戏,沿着常山江唱遍浙闽赣三省。如今村中耆老说起当年戏班过境,仍能哼出几句变了调的三五七曲牌。

二、木偶戏:方寸舞台上的千年绝技

常山木偶戏班有个奇特的行规:每个戏箱都要装一把山核桃。这不是道具,而是前辈艺人传下的秘诀——用核桃仁擦拭提线,能让丝线在雨雾天气保持柔韧。这项源自南宋的技艺,在廿八都古镇的徐氏木偶戏世家已传了十九代。

徐家班独创的三头六臂绝活,能让一具木偶同时操纵三个可活动头颅。演《哪吒闹海》时,木偶能在瞬间变换少年、青年、神将三种扮相,机关精巧令人称奇。戏班第五代传人徐茂林说:每个关节的丝线长度都要精确到发丝粗细,差之毫厘,木偶就'死不瞑目'了。

三、茶灯戏:田间地头的艺术密码

每年谷雨前后,常山东案乡的茶山上总会飘起特别的唱腔。茶农们头戴竹笠、腰挎茶篓,用当地方言唱着自编的采茶调。这种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田头小戏,唱词里藏着茶叶品级的密码:一芽一叶是珍品,二叶三叶是常品,老茶客听戏就能辨出茶青品质。

在招贤镇,至今保留着对山歌定茶价的古老习俗。清明茶市开秤当日,买卖双方不议价,而是用茶灯戏的曲调即兴编词。卖家唱:云雾尖上黄金芽,买家回:雨前雨后两重天,一来一往间既定了价格,又较了才情,成为独特的商业景观。

常山的古戏台从不寂寞,斑驳的台柱上叠印着不同朝代的戏班题记,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足印里沉淀着代代艺人的体温。当月光漫过飞檐翘角,戏台上的水袖仍在丈量着时光,那些流淌在丝竹声中的山魂水魄,始终在等待懂戏的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