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戏台上觅乡音——常山戏曲的百年回响

古戏台上觅乡音——常山戏曲的百年回响

清晨五点,天光未明,常山县芳村镇的百年古戏台已传来咿呀的吊嗓声。72岁的陈水根披着褪色的戏袍,在斑驳的木雕藻井下舒展身段。这个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戏台,木质台阶被无数戏靴磨得发亮,仿佛在诉说这座浙西小城绵延百年的戏曲故事。

一、古商道上的戏曲密码

常山的戏曲血脉,深藏在闽浙赣交界的崇山峻岭间。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千年古县,曾见证东南锁钥的商旅繁华。清代《常山县志》记载:凡闽粤商贾往来,必驻此旬日,各地商帮在青石板街巷里建起九省同乡会馆,也带来了千姿百态的戏曲形式。

在县博物馆珍藏的民国戏单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月初九演婺剧《断桥》、十五唱采茶调《十送郎》的旧俗。金川街道83岁的周阿婆至今记得,幼时随母亲看夜戏,商贾们将银元抛向戏台的清脆声响,与胡琴声交织成特殊的记忆。

二、三衢大地的戏韵图谱

常山戏曲的独特之处,在于它像块调色板般调和了多种声腔。发源于金华的婺剧在此落地生根,与本地山歌结合形成常山滩簧,高亢处似钱江潮涌,婉转时如芳村溪水。2016年非遗普查时发现的清代手抄本《双合记》,记载着别处罕见的哭调十八转唱法。

在海拔800米的东案乡,至今保留着戏灯同台的奇观。正月里演《目连救母》,演员需手持特制油灯完成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,点点灯火在夜色中勾勒出流动的观音坐莲图。这种源自宋元南戏的表演形式,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三、老戏台的新生代

在常山职业中专的戏曲选修课上,15岁的李雨欣正跟着省级传承人练习叠罗汉身段。这个00后姑娘能精准模仿老艺人转腔时的气口,却也会在抖音上传自编的戏腔版流行歌。县剧团团长郑建军说:年轻人把《白蛇前传》改成街舞版时,老艺人们最初直摇头,后来发现台下掌声更响了。

白石镇的百年曹氏宗祠里,AR技术让褪色的戏神壁画重现光彩。游客扫码就能听见1903年常山徽班进京的盛况,虚拟影像中,当年的名角赛牡丹正在表演拿手的十八跌。这种古今对话,让沉睡的戏曲记忆焕发新生。

夜幕降临,芳村古戏台又响起熟悉的锣鼓点。台下坐着戴老花镜的戏迷,也挤满举着手机的年轻人。当陈水根唱起新编的《柚乡新韵》,月光流过戏台檐角的砖雕貔貅,仿佛看见常山戏曲穿越时空的流转——那些在岁月长河里沉淀的曲调,正化作新的声浪,激荡在三衢大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