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比天大德艺双馨——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舞台传奇

戏比天大德艺双馨——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舞台传奇

在豫剧发展史上,有这样一位奇女子:她九岁登台便惊动乡里,十二岁挑班唱戏名震开封,十八岁即开创常派艺术。她就是被周恩来总理赞为豫剧皇后的常香玉。在六十余载的舞台生涯中,这位艺术大师用生命演绎着戏比天大的信念,留下了数十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,每一出戏都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。

一、巾帼豪情传千古

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上,常香玉带着《花木兰》剧组辗转全国巡演,用义演所得为志愿军捐赠战斗机。这部改编自北朝民歌的剧目,在她的演绎下焕发新生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,以激越的豫西调结合婉转的祥符调,将花木兰的巾帼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当常香玉身着铠甲,手持银枪亮相时,观众仿佛穿越时空,看到了那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。

在《破洪州》中,53岁的常香玉为塑造穆桂英挂帅的英姿,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功。她创造的帅旦行当,既保持青衣的端庄,又融入刀马旦的英气。剧中久离边庭战马狂的唱腔,用真假声转换展现穆桂英的复杂心绪,至今仍是戏校教学的必修课。

二、人间真情动乾坤

《白蛇传》里,常香玉塑造的白素贞颠覆传统。在断桥一折中,她将豫西调的悲怆与豫东调的明快巧妙融合,当唱到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时,眼中含泪却面带浅笑,把白娘子对许仙又爱又怨的复杂情感刻画入微。1953年在西安连演百场,戏迷们带着铺盖卷排队购票,成就梨园佳话。

《大祭桩·打路》堪称常派艺术的巅峰之作。常香玉借鉴京剧程派的水袖功,设计出十八种水袖技法。黄桂英在雨中疾行时,三米长的白绸如瀑飞泻,配合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的哭腔,将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悲歌演绎得撕心裂肺。这段表演被戏曲界誉为东方咏叹调。

三、薪火相传谱新篇

在《红娘》中,常香玉创造性地将曲剧、越调融入豫剧。红娘穿针引线时的圆场步轻快如飞,念白夹杂洛阳方言的俏皮,尤其是在绣楼我奉了小姐严命的流水板,如珠落玉盘般清脆,让这个古典文学形象焕发出市井活力。该剧赴朝慰问演出时,志愿军战士亲切地称她为豫剧界的百灵鸟。

常香玉晚年致力传承,在《五世请缨》中与四代弟子同台。92岁登台演唱少年人盼的是立功边境,依旧字字铿锵。如今,她的弟子王惠、李金枝等活跃在舞台,常派艺术在《风雨行宫》《常香玉》等新编剧目中延续着生命力。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票友至今传唱着辕门外三声炮,那穿越时空的梆子声,正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。

从开封相国寺的露天戏台到人民大会堂的鎂光灯下,常香玉用生命践行着戏比天大的承诺。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饱含对艺术的敬畏,对人民的深情。当现代剧场用高科技营造视听奇观时,回望大师留下的《拷红》《花木兰》等影像资料,那纯粹的艺术感染力依然震撼人心——这才是戏曲艺术不朽的灵魂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