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戏台江湖:一嗓子喊出八百里中原魂
常香玉的戏台江湖:一嗓子喊出八百里中原魂
2004年春天的郑州街头,三轮车夫老张蹬着车突然捏闸停在路边,破旧的收音机里飘出《花木兰》选段,这个五十岁的汉子跟着哼唱时红了眼眶。这样的场景在河南城乡随处可见,常香玉的唱腔早已渗入中原大地的血脉,成为八千万河南人共同的文化基因。
一、梆子声里长出的金凤凰
1923年冬,巩县董沟村的土窑洞里,九岁的张妙玲第一次跟着戏班翻过邙山。三十里外洛阳城头挂着的冰凌子泛着寒光,她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,踩着没膝的积雪,跟着戏班在十里八乡辗转。班主发现这丫头天生一副铁嗓,豫西调的高腔能直冲云霄,梆子戏的悲腔能催人泪下。
十六岁那年,她在开封相国寺戏楼连唱三天《西厢记》,台下观众把铜钱砸得戏台叮当响。班主数着钱袋说:妙玲啊,你这嗓子得有个响亮的艺名。从此,豫剧江湖多了个叫常香玉的角儿。她改良的常派唱腔,把豫东调的明快与豫西调的悲怆熔于一炉,就像黄河水裹着黄土,既浑厚又透亮。
二、戏台照见人间百态
在郑州人民剧院的后台,常香玉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开演前总要摸一摸那件穿了三年的蓝布戏服。1951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时,这件戏服跟着她跑遍大半个中国。戏台就是她的战场,唱腔就是她的枪炮。当《花木兰》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响彻朝鲜战场坑道时,战士们说比机枪扫射还提气。
她的戏箱里藏着半块发霉的窝头,那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观众塞给她的。那年她在漯河唱《秦雪梅吊孝》,台下饿得浮肿的乡亲们,硬是凑出半袋杂合面。后来她演《朝阳沟》里的银环妈,那些佝偻着背送闺女下乡的动作,分明带着当年灾民的影子。
三、百年声腔的当代回响
2018年洛阳戏曲学校的练功房,十五岁的王小雨对着手机直播唱《破洪州》。屏幕那头,七十三岁的戏迷刘大爷打赏了个火箭,留言说:丫头,你这'辕门外三声炮'欠点火候,得学学常大师咬字时的狠劲儿。在抖音直播间,带常香玉话题的视频播放量突破3亿次,00后们用电子音乐混搭豫剧唱段,竟意外地和谐。
开封清明上河园每天上演的实景豫剧秀,全息投影技术让常香玉的虚拟形象与青年演员同台。当数字化的常香玉唱起《白蛇传》时,西湖水幕上跃起的青蛇投影,恍惚间让人看见那个在煤油灯下苦练水袖功的少女。
常香玉逝世十九年后,她的唱腔依然在郑州德化街的老茶馆回荡。跑了一辈子运输的老李头说,听着《拷红》就像喝了碗胡辣汤,从嗓子眼暖到心窝子。这或许就是戏曲的魅力——当电子屏取代了戏台,当流行乐淹没了梆子声,总有一代代人会在常香玉的唱腔里,触摸到中原大地的温度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