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戏为何能唱进百姓心坎里?

常香玉的戏为何能唱进百姓心坎里?

河南乡间的戏台子下,白发老者听到《花木兰》里那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,布满老茧的手掌跟着梆子声打起了拍子。这个场景在豫剧流传的乡村反复上演,而台上那个活在戏迷记忆里的常香玉,早已用独特的嗓音在黄土地上刻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。

一、梆子声里长出的金嗓子

1923年寒冬,巩县董沟的土窑洞里传出婴孩啼哭,谁也没想到这个叫张妙玲的女娃,日后会改名换姓成为豫剧的化身。9岁那年,她跪在开封建国剧场后台,梆子声穿透薄薄的幕布扎进心里,从此豫剧的魂便种在了血脉中。

在开封永安舞台学艺的岁月,常香玉像块干涸的海绵,贪婪吸收着豫西调、祥符调、豫东调各家精髓。师傅说戏是苦藤上结的瓜,她硬是把自己吊在房梁上练嗓,直到喉咙渗出血丝。这种近乎残酷的磨砺,让她的音域比常人宽出五度,真假声转换如行云流水。

1948年,常香玉带着改编后的《西厢记》进上海,当红娘踩着轻快的台步亮相时,沪上观众惊觉:豫剧竟能这般雅致!她将昆曲的水袖功融入豫剧身段,让原本粗犷的中原戏多了几分江南的婉约。

二、戏台上的千面人生

《花木兰》的征途一折,常香玉用真假嗓交替唱出谁说女子不如男,每个字都像钢钉般钉进观众心里。豫剧研究专家马紫晨曾说:她的唱腔里住着黄河的咆哮,又藏着颍水的温柔。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,让豫剧从田间地头走进了人民大会堂。

在《破洪州》中,52岁的常香玉扎靠旗、舞长枪,一个鹞子翻身惊得台下倒吸凉气。弟子王希玲回忆:师父说穆桂英的英气不在脸上,在骨子里。正是这种对角色的彻悟,让她塑造的每个巾帼英雄都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
面对传统剧目,她大胆革新。《白蛇传》里加入越剧的缠绵唱腔,《人欢马叫》中化用话剧的表演方式。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,让豫剧在变革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
三、人民艺术家的赤子之心

1951年朝鲜战场炮火连天时,常香玉带着剧团半年演遍大江南北。当她把用128场演出换来的15.2亿元旧币交给志愿军时,轻声道:这架'香玉剧社号'战斗机里,装着咱河南人的心意。

晚年罹患癌症,她仍坚持到矿山慰问演出。面对劝阻,她摆摆手:戏比天大,命算个啥?2004年春天,81岁的老艺术家在病床上哼起《拷红》选段,沙哑的嗓音里,依然能听出当年那个为戏痴狂的巩县姑娘。

如今,郑州火车站前的香玉大舞台夜夜灯火通明。当年轻演员唱起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戏迷们恍惚又看见那个把生命揉进戏里的女子——她站在时光深处,水袖轻扬,继续唱着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史诗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