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家在哪儿?一个豫剧演员的永恒追问
常香玉的家在哪儿?一个豫剧演员的永恒追问
1956年的冬夜,郑州人民剧院的后台飘着煤油灯昏黄的光晕。常香玉对着斑驳的镜子最后一次整理水袖,耳边传来观众陆续入场的脚步声。这晚她要首演新编现代戏《你家在哪里》,戏服下压着丈夫陈宪章刚改好的唱词:走千山过万水不知疲倦,寻一处心安处即是家园。铜锣声起,大幕拉开,一个关于家的永恒追问在豫剧舞台上缓缓铺陈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乡音
巩县董沟村的黄土地上,九岁的张妙玲第一次听到坠子戏的弦索声。那是1932年的麦收时节,流浪艺人在打麦场上支起布棚,老生沙哑的唱腔混着麦秸的清香,在女孩心头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。父亲张福仙发现女儿对着水缸练嗓,水面倒映的星月成了她最早的观众。
这个被封建族规剥夺了名字的姑娘,在戏班辗转中给自己取名常香玉。1948年,她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,木结构的戏台搭在城墙根下,每天清晨都能看见她踩着露水练功。梆子声穿透晨雾,惊起护城河边的白鹭,豫剧的根须就这样在异乡的土壤里悄然伸展。
二、舞台上的精神原乡
《你家在哪里》的剧本在常香玉枕边压了整整三个月。她总在深夜披衣起身,用红蓝铅笔在唱词旁勾画。剧中主人公李月娥寻亲的坎坷,恰似她记忆中那些逃荒的乡亲——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,她亲眼见过母亲把最后半碗面汤让给素不相识的灾民。
在风雪夜这场重头戏里,常香玉创造了独特的哭腔转调。当李月娥跪在结冰的河面上,唱到问苍天何处有瓦遮头时,原本高亢的豫东调突然转为低回婉转的祥符调,像一柄冰锥直刺观众心窝。首演那晚,台下抽泣声此起彼伏,有位老观众说:这不是在唱戏,是把咱河南人的魂儿掏出来晾在台上了。
三、跨越时空的文化乡愁
2019年深秋,郑州大剧院迎来一批特殊的观众。三十位海外游子包下VIP区,他们中有人带着泛黄的戏票——那是九十年代唐人街戏院的门票。当李月娥的唱腔通过现代音响设备传出时,后排有位白发老人突然用河南话跟着哼唱,浑浊的泪水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。
在抖音平台,00后戏曲博主@豫见小生把《你家在哪里》改编成国风说唱。电子合成器模拟的梆子声里,年轻人们发现:原来豫剧的节奏感和嘻哈的flow能这么搭。这种看似叛逆的融合,恰似当年常香玉把坠子、曲剧融入豫剧的大胆创新。
幕布终要落下,但常香玉留在舞台上的追问仍在回响。从黄土地到云剧场,从钢丝录音带到数字唱片,家的定义在变,但对精神原乡的追寻永恒不变。那个曾在水缸前练嗓的小女孩不会想到,她用心血浇灌的豫剧之花,早已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生了根。当异乡的游子听见梆子声响,当屏幕前的年轻人打出豫剧杀疯了的弹幕,常香玉的家,正在无数个心灵角落拔节生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