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之魂常香玉:半世梨园情,一生梆子声
豫剧之魂常香玉:半世梨园情,一生梆子声
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。这句响彻中原大地的豫剧唱腔,曾让无数戏迷为之倾倒。在河南豫剧的百年长河中,常香玉这个名字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梆子戏的舞台。这位豫剧宗师用生命演绎戏文,用热血浇灌艺术,将河南梆子从乡间草台唱进人民大会堂,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梨园传奇。
一、破茧成蝶:从逃荒女到豫剧宗师
1923年的严冬,巩县董沟村一间破旧的窑洞里,张妙玲的啼哭声划破寒夜。谁也想不到,这个因家贫被卖作童养媳的女娃,日后会成为豫剧艺术的扛鼎之人。9岁随父学艺,13岁登台救场,在开封永安舞台一唱成名。为避家族忌讳改名常香玉,这个倔强的豫西姑娘在梆子戏的唱念做打中找到了人生方向。
旧时戏班讲究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常香玉在煤油灯下练功的身影成为梨园佳话。为练就一腔贯三台的真功夫,她曾连续百日黎明即起,对着黄河水吊嗓子,硬是把豫西调的婉转与豫东调的激越熔铸成独特的常派唱腔。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,开创了豫剧科班教育的先河,为新中国戏曲事业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才。
二、戏比天大:从舞台到战场的家国情怀
抗美援朝时期,常香玉带领剧社走遍大江南北,180天连演178场。当她把用义演所得的15.2亿元旧币购买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捐献给志愿军时,毛泽东称赞这是爱国主义的典范。这份赤子情怀,源自她幼年逃荒路上目睹的民生疾苦,更源于戏曲艺人对高台教化的深刻理解。
在《花木兰》中,她将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演绎得英气勃发;在《拷红》里,她把机智勇敢的红娘塑造得活灵活现。常派艺术最动人之处,在于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。1956年携《破洪州》进京演出,周恩来总理三度观看,赞叹其表演既有民族气派,又有时代精神。
三、薪火相传:常派艺术的当代回响
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豫剧课堂上,90后学生们仍在研习《白蛇传·断桥》的跪步技巧。这套由常香玉独创的身段功法,要求演员双膝着地疾行三米而水袖不乱,成为检验旦角功力的试金石。如今,常派第五代传人已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,让豫剧唱响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。
数字技术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。河南艺术中心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常香玉经典剧目,戏迷通过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感受《大祭桩》中黄桂英刑场祭夫的悲怆。在短视频平台,常派豫剧挑战赛话题播放量突破5亿次,年轻网友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耀眼光芒。
从黄土地走向世界的豫剧艺术,因常香玉而焕发新生。这位人民艺术家用毕生心血证明: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老去,就像黄河水永远奔腾不息。当新一代豫剧人在聚光灯下唱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那穿越时空的梆子声里,依然激荡着常香玉对戏曲的挚爱与坚守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动人的传承——在创新中永葆初心,在变革中守护根魂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