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那颗永不褪色的明珠
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那颗永不褪色的明珠
在洛阳老城的茶馆里,八仙桌上总飘着大碗茶的清香。当三弦响起,老人们眯着眼睛轻拍桌沿,口中哼唱的必是常派唱腔。这位豫剧宗师的名字,早已化作中原大地的文化图腾,但很多人不知道,这个承载着传奇的名字背后,藏着怎样的人生况味。
一、梨园春色里绽放的铿锵玫瑰
1923年的严冬,巩义南河渡的土窑洞里,张家第九个女婴的啼哭穿透风雪。这个乳名凤仙的姑娘,在戏班班主父亲的板子声中长大——吊嗓要唱到喉间渗血,踩跷要踩到双脚肿胀。十三岁那年,她顶着戏子女儿的骂名,把本名张妙玲改作常香玉,取自项羽常胜与宋玉冰清玉洁之意,自此开启了中国戏曲史上最璀璨的篇章。
1948年的开封大相国寺戏台,常香玉一袭红衣亮相《拷红》。当唱到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时,她独创的清板唱法令全场屏息。那嗓音似黄河九曲,时而清泉漱玉,时而惊涛拍岸。戏毕,观众将银元如雨点般掷向戏台,茶房端着笸箩捡了整整三刻钟。从此,洛阳牡丹的美誉传遍中原。
二、豫剧改革的破冰者
传统豫剧讲究一板三眼,常香玉却敢将西洋乐器融入伴奏。1951年排演《白蛇传》时,她坚持加入小提琴独奏,气得琴师当场摔了弓子。首演当天,西湖断桥的缠绵唱段配着如泣如诉的小提琴,竟让台下观众泪湿衣襟。这场艺术冒险,为豫剧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。
谁说女子不如男——这句《花木兰》中的经典唱词,恰是常香玉的人生写照。抗美援朝时期,她带着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,用180场巡演换来一架米格战斗机。当香玉剧社号战机翱翔朝鲜上空时,这位豫剧皇后在后台默默补着缀满补丁的戏服。
三、永不落幕的艺术人生
常香玉的化妆匣里永远摆着三样东西:半截眉笔、裂了缝的鸭蛋粉、装着辣椒油的小瓷瓶。每次登台前,她都要抿一口辣椒油开嗓。这个习惯保持到79岁最后一次登台,那天她唱的是《大祭桩》,唱到黄桂英泪流满面时,辣椒油混着泪水在脸上蜿蜒,成就了最动人的戏妆。
2004年的清明,郑州殡仪馆外排起十里长队。送别的人群中,有西装革履的企业家,有裹着头巾的农妇,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戏迷。当哀乐响起,不知谁起了个头,万人同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那声浪震落梧桐新叶,仿佛整个中原大地都在为她送行。
如今,在河南戏曲学校的练功房,仍能听见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模仿常派唱腔。戏台楹联上的金漆或许斑驳,但常香玉用生命铸就的艺术丰碑,永远矗立在黄河岸边。当夜幕降临,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票友亮起嗓门,那穿越时空的旋律,仍在诉说着一个女子如何用一副铁嗓,唱响了整个时代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