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皇后的生命绝唱

常香玉:豫剧皇后的生命绝唱

2004年6月1日,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追悼会上,数万戏迷自发聚集在郑州殡仪馆外。人们举着褪色的戏票,哼着《花木兰》选段,用最质朴的方式送别这位豫剧皇后。戏迷们都知道,常香玉带走的不仅是她清亮的嗓音,更是一段在战火与岁月中淬炼出的艺术传奇。

一、从逃荒童到梨园星

1923年秋,巩县董沟村九岁的张妙玲跟着父亲张福仙沿街卖艺。这个在豫西饥荒中幸存的小丫头,在破庙戏台上第一次亮嗓时,绝不会想到自己的艺名常香玉会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金字招牌。父亲将豫西调与祥符调熔于一炉,为她量身打造独特的唱腔,十三岁便以《曹庄杀妻》震动开封戏园。

1942年河南大饥荒,19岁的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。她带着戏班在西北巡演时,特意将豫剧唱词改为当地方言,在《拷红》中即兴加入秦腔元素。这种打破门户之见的创新,让豫剧首次走出中原,在黄土高原扎下根基。

二、豫剧改革的破冰者

1951年朝鲜战场烽火连天,常香玉在收音机里听到志愿军缺少飞机的消息。她把三个孩子送进托儿所,带着剧社开启全国巡演。178场《花木兰》的铿锵唱腔中,她硬是唱出了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这段传奇经历,让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有了穿越时代的力量。

在豫剧电影《花木兰》拍摄现场,常香玉与导演争执不下。她坚持保留传统戏服的水袖设计:木兰虽是武将,终究是女儿身,这水袖一甩,女儿情态全出来了。最终银幕上那个刚柔并济的女英雄形象,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。

三、永不谢幕的艺术人生

晚年的常香玉住在郑州经五路小院,每天清晨仍要吊嗓子。有次学生来探望,听见老师正对着石榴树练习《大祭桩》哭腔,树杈上挂的手帕浸满泪水。她说:戏是苦藤上结的瓜,不把自个儿唱疼了,怎能让台下人落泪?

2003年非典肆虐时,80岁的老艺术家执意要捐出全部积蓄。躺在病床上输液时,她还在推敲新编抗疫戏词: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,这时候咱不唱,啥时候唱?这段未完成的唱词,成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绝唱。

如今在河南戏曲博物馆,陈列着常香玉1953年捐献战斗机时穿过的戏服。金线刺绣的香玉二字已褪色,但《花木兰》的旋律依然在城乡戏台回响。这位用生命唱戏的艺术家证明,真正的艺术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永远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生命之歌。当戏迷们再次喊出常派的碰头彩时,常香玉定在天际含笑聆听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