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戏台之上是国,戏台之下是家

常香玉:戏台之上是国,戏台之下是家

1923年,河南巩县董沟村飘着大雪。九岁的张妙玲跪在村头老槐树下,对着黄土地重重磕了三个响头。她不知道这个叩别故乡的仪式,将开启一个怎样的传奇。后来人们记住的,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用生命演绎的家国二字。

**一、戏台筑起新家园**

1938年黄河决堤,豫剧祥符调传人周海水带着戏班辗转逃难。常香玉站在晃晃悠悠的牛车上,看见月光下的难民队伍蜿蜒如河。在郑州老坟岗的席棚戏院里,十七岁的她突然改了《西厢记》唱词:红娘本是一丫鬟,国破家亡难周全。台下静默片刻,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。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,在熟悉的乡音里找到了精神的归处。

**二、红氍毹上的万里河山**

抗美援朝战场上,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。在西安易俗社连演三个月《花木兰》,妆匣里总放着丈夫陈宪章连夜改写的唱本。当她把用义演收入购买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钥匙交给志愿军时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冰凉,更是千万戏迷滚烫的心意。她说:戏台有多大,中国人的家就有多大。

**三、戏箱里的乡愁**

晚年的常香玉总爱抚摸那个斑驳的樟木戏箱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个豫剧剧目的手抄本。1982年在台湾演出《拷红》,她特意换上巩县老家的粗布戏服。当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唱腔响起,台下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涕泪纵横。这口地道的豫西调,让海峡对岸的游子们听见了黄河的涛声。

2004年6月1日,常香玉的骨灰撒入黄河。这条见证了她从张妙玲到人民艺术家的母亲河,裹挟着梆子腔的韵律奔向大海。如今在郑州香玉剧社,每逢周末仍有票友自发唱起《破洪州》,那激越的唱腔里,永远住着九岁女孩离开故乡时的漫天飞雪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