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生命浇灌豫剧的牡丹

常香玉:用生命浇灌豫剧的牡丹

洛阳牡丹甲天下,豫剧名家动中原。在河南戏曲的百花园中,常香玉这朵牡丹以其独特的芬芳,历经八十载风雨依然璀璨夺目。这位从巩县走出来的戏曲大家,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戏比天大的真谛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艺术

1932年寒冬,巩县董沟村的土窑洞里传出稚嫩的唱腔。九岁的张妙玲跪在纺车前,借着油灯微光偷看父亲的戏本。这个出身豫剧世家的女孩不曾想到,自己即将开启的学艺之路会如此艰辛:寒冬腊月赤脚踩雪练功,三伏天裹着棉被练嗓,青石板上劈叉压腿,膝盖上的血痂结了又破。

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磨砺,让常香玉15岁便挑班演出。在开封和平剧院,她将《西厢记》中红娘的灵动演绎得活灵活现,观众惊叹这个梳着长辫的姑娘竟有如此深厚的功底。她的唱腔既有梆子戏的铿锵,又融入了曲剧的婉转,形成了独特的常派韵味。

二、舞台上的家国情怀

1951年鸭绿江畔硝烟弥漫时,常香玉正在西安组建香玉剧社。得知志愿军缺乏战机,她立下宏愿:我要用豫剧唱出一架战斗机!接下来的半年里,她带着剧社辗转六省,演出180余场。当《花木兰》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响彻大江南北时,15.2亿元旧币的捐款数字背后,是无数戏迷含泪投进募捐箱的金戒指、银镯子。

在捐献的米格-15战斗机上,香玉剧社号五个大字熠熠生辉。常香玉却穿着补丁旗袍站在机场,轻声对丈夫说:这不过是尽个中国人的本分。这种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在她的艺术创作中,《破洪州》《大祭桩》等剧目里,总能听到民族大义的铿锵回响。

三、永不褪色的艺术传承

2004年春天,81岁的常香玉躺在病床上,仍坚持指导弟子排练《拷红》。她反复强调:红娘的眼神要活,脚步要轻,唱到'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'时,手指得微微发颤。这种对艺术的执着,成就了常派艺术字正腔圆、声情并茂的八十字诀。

今天的河南戏曲舞台上,常派弟子遍布大江南北。王惠、虎美玲等名家在传承中创新,将豫剧带上国际舞台。郑州大学开设的常香玉豫剧艺术研究中心里,数字化技术正将大师的经典唱段永久保存。当《花木兰》的旋律在纽约林肯中心响起时,世界听见的不仅是河南梆子,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。

常香玉曾说:戏是我的命,观众是我的天。这位豫剧大师用毕生心血浇灌的艺术之花,早已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界限。在河南戏曲的长河里,她既是传统的守护者,又是创新的开拓者,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中原长歌。当戏台上的锣鼓再次响起,那穿越时空的唱腔仍在诉说着:真正的艺术,永远活在人民心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