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梆子声里,藏着河南人的精气神儿

常香玉的梆子声里,藏着河南人的精气神儿

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唱腔一响,河南老乡的魂儿就跟着颤三颤。那嗓音像黄河水打着旋儿奔涌,带着黄土地的沙砾子味儿,把中原儿女的烈性全揉进了梆子声里。可您知道吗?这响彻中原的常派唱腔,是从黑白分明的老戏台子里淬炼出来的真功夫。

**一、黑白分明见真章**

老辈豫剧艺人常说黑脸红忠白脸奸,一张油彩脸谱就是半部戏文。常香玉十三岁登台那会儿,在开封相国寺的露天戏台上,看着师傅们用墨笔在脸上勾忠奸善恶。她后来在《拷红》里扮红娘,硬是把个丫鬟演得比千金小姐还鲜活,靠的就是把黑白分明的老程式化成了活生生的人情味儿。

1948年寒冬腊月,常香玉带着戏班在郑州老坟岗撂地卖艺。台下的看客裹着破棉袄跺脚取暖,台上的她甩着水袖唱《大祭桩》,硬是让梆子声穿透呼啸的北风。这段经历让她悟出个道理:戏是给人看的,得让贩夫走卒都听得懂。后来她把梆子腔里的十三咳化成了老百姓说话的语气,听着就跟邻家婶子拉家常似的亲切。

**二、梆子声里见山河**

1951年常香玉为志愿军捐飞机那会儿,豫剧团的账上就剩三块银元。她带着戏班子从开封唱到武汉,硬是把《花木兰》唱遍大江南北。在汉口民众乐园连演28场,台下坐满了解放军战士,当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,满场掌声把房梁上的灰都震下来了。这出戏后来拍成电影,胶片里保存着最地道的河南梆子味。

老戏迷都记得常大师有个绝活:唱到悲切处,眼窝里汪着泪却不掉下来。这功夫是她当年在禹县煤窑给矿工唱戏练出来的——台下尽是黑黢黢的脸庞,眼泪要是掉下来就看不清戏了。她把这种隐忍化作唱腔里的哽咽音,听着比嚎啕大哭还揪心。

**三、活着的戏曲**

如今郑州人民公园里,每天清晨还有票友对着城墙根儿吊嗓子。常派传人们创新豫剧时总说:咱不能丢了师父留下的黑白底色。就像开封夜市里最地道的羊肉炕馍,面皮焦黑透着麦香,内馅雪白裹着葱花香,咬一口还是老味道。这黑与白的交融,正是中原文化最本真的模样。

常香玉走了十六年,可她那句戏比天大还在中原大地上回响。从二七塔下的戏院到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,河南梆子依旧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黄河儿女的故事。这扎根泥土的戏曲,就像麦收时节金灿灿的麦浪里翻飞的红头巾,永远鲜活,永远动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