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一腔豫韵动山河
常香玉:一腔豫韵动山河
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字,总与河南梆子紧密相连。在郑州人民剧院的舞台上,年过六旬的常香玉表演《花木兰》选段时,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,高亢的唱腔穿透剧场穹顶,仿佛让人看见千年前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跃马疆场。这位戏曲艺术家的艺术人生,恰似一部流动的中原戏曲史。
一、豫剧基因的传承者
常香玉的戏曲根基深植于豫剧沃土。1930年代的开封相国寺戏台,九岁的张妙玲(常香玉本名)初次登台,稚嫩的童音唱着《曹庄杀妻》,却已显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。在豫剧名旦周海水的悉心栽培下,她将祥符调、豫东调、豫西调三大流派熔于一炉,创造出独特的常派唱腔。《红娘》中灵动的花旦步法,《白蛇传》里哀婉的水袖功夫,无不浸透着对豫剧传统的深刻理解。
在豫剧发展史上,常香玉率先突破地域局限。1951年她率团进京演出《拷红》,将带有黄河泥土气息的豫剧唱进中南海怀仁堂。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赞叹:这出戏把河南人的精气神都唱出来了!正是这次里程碑式的演出,让豫剧从地方剧种跃升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。
二、跨界融合的先行者
常香玉的艺术视野从未局限于一隅。1953年排演《游龟山》时,她大胆吸收京剧武打程式,在藏舟一折中创造出水上荡舟的虚拟身段。这种跨剧种的创新,使豫剧表演体系更加丰富立体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她将曲剧的悲情唱腔融入《大祭桩》,让黄桂英哭楼时的【滚白】更具撕心裂肺的感染力。
在声腔改革方面,常香玉展现出惊人魄力。她突破豫剧原有音域限制,在《破洪州》中设计出跨越两个八度的华彩唱段。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炫技,而是根据穆桂英挂帅时既威严又柔情的复杂心理量身打造,开创了豫剧声腔戏剧化的新境界。
三、剧种交融的播种者
常香玉的戏曲教育理念超前时代三十年。1956年创办香玉剧社时,她要求学员必修京剧身段、昆曲水袖、河北梆子唱法。这种开放的教学体系培养出高玉秋、王希玲等全能型演员,为豫剧注入新鲜血液。剧社排演的《五世请缨》,将多个剧种的武打套路重新编排,创造出气势恢宏的百岁出征场面。
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在当代持续发酵。2004年常香玉逝世时,京剧名家梅葆玖、评剧大师谷文月等各剧种代表人物齐聚郑州追思。豫剧新秀李树建继承常派革新精神,在《程婴救孤》中融入话剧表演元素,让古老剧种焕发新姿。
从相国寺的露天戏台到人民大会堂的璀璨舞台,常香玉用七十载艺术生命书写了一部豫剧进化史。她像黄河岸边的老艄公,既守护着传统艺术的根脉,又不断探索新的航向。当现代剧场里响起《花木兰》的经典唱段时,我们不仅能听见中原大地的回响,更能触摸到一个剧种永不停歇的艺术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