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韵绕梁一甲子常香玉舞台上的活角色
豫韵绕梁一甲子常香玉舞台上的活角色
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戏台上,总有一抹鲜活的色彩。在开封相国寺的古戏楼里,在西安易俗社的雕花舞台前,在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坑道中,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从观众心里长出来的。那些流传了数百年的老戏文,经她一唱,便有了新的魂魄。
一、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再造
195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,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踏上全国义演的征程。她扮演的花木兰身着铠甲,在寒风中唱起谁说女子不如男,这段改良后的豫西调穿云裂帛,让台下工人、农民、战士的眼眶都湿润了。为了让花木兰的武打动作更显英姿,她特意向京剧武生学习把子功,在《征途》一折中独创的马上三枪身段,将女儿柔情与将士豪气完美交融。
在《破洪州》里,她饰演的穆桂英既有统帅三军的威严,又不失新婚少妇的娇羞。当演到辕门外三声炮时,她特意在传统豫东调中融入祥符调的婉转,让金戈铁马中透出绕指柔情。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变,而是源于她对人物命运的深刻理解——穆桂英首先是个人,其次才是元帅。
二、民间故事里的人间烟火
常派艺术的精妙,在于能把市井故事唱出仙气,让神话传说沾上地气。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,她让白素贞褪去神性光环,首创的气死板唱法将女子遭逢情变的悲怆演绎得撕心裂肺。青蛇举剑欲刺许仙时,她设计的那个欲拦又止的颤抖身段,把妻子对丈夫又爱又怨的复杂心绪凝成了永恒的艺术瞬间。
《拷红》里的红娘更是常派艺术的巅峰之作。她揣摩丫鬟的步态,观察市井少女的神韵,在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的唱段里加入巧妙的滑音处理。当演到红娘机智应对老夫人时,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左顾右盼,将丫鬟的聪慧狡黠刻画得活灵活现,仿佛从元代杂剧里走出来的小红娘穿越到了现代舞台。
三、戏台内外的生命对话
常香玉常说戏比天大,但她的艺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。1953年赴朝慰问时,她在零下二十度的战壕里清唱《花木兰》,炮弹声成了天然的伴奏。战士们脸上的热泪,让她真正明白了艺术为人民的真谛。这种与时代同频的创作理念,使《朝阳沟》里的栓保娘不再是脸谱化的农村老太,而成了亿万农民的代言人。
在《五世请缨》中,她一人分饰三代佘太君,从青丝唱到白发。当百岁老人挂帅出征时,她借鉴太极拳的步法,将龙头拐杖化作定海神针。这种艺术处理既保留了传统老旦的苍劲,又注入了现代审美意识,让历史人物在当代舞台上重获新生。
从1932年初登开封舞台,到2004年生命最后一场清唱,常香玉用七十二载光阴完成了对豫剧艺术的升华。她塑造的三十多个经典角色,如同中原大地上的三十多座丰碑,见证着传统戏曲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涅槃重生。当《花木兰》的旋律再次响起时,我们听到的不只是豫剧的声腔,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