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一腔梆子吼出百年豫魂

常香玉:一腔梆子吼出百年豫魂

1923年的严冬,河南巩县董沟村的戏台上,一位九岁女童正踩着碎步亮相。台下看客们嗑着瓜子闲聊,谁也没想到,这个扎着羊角辫的丫头开口一声辕门外三声炮,竟震得满场瓜子壳哗啦啦落了一地。这声穿云裂石的唱腔,就此改写了河南梆子的历史。

一、从逃荒路上走出的戏疯子

常香玉本名张妙玲,父亲张凤仙是豫西调艺人。1932年中原大旱,九岁的她跟着戏班沿陇海铁路乞食卖唱。在郑州老坟岗的窝棚里,父女俩就着咸菜啃窝头时,张凤仙蘸着酱油在案板上写下常香玉三字:从今往后,你就是常派的香玉,要像玉石般经得起琢磨。

这个倔丫头当真把自己磨成了玉石。旧时戏班讲究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常香玉每日鸡鸣即起,顶着寒风在黄河滩吊嗓子。有次练《拷红》里的甩腔,生生把喉头咳出血来,班主劝她歇息,她却说:红娘的泼辣劲儿,就得从血沫子里淬出来。正是这般疯魔,让十五岁的常香玉以《西厢记》红遍开封相国寺。

二、梆子腔里的家国春秋

1948年开封解放的硝烟中,常香玉正在城墙上唱《花木兰》。当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,一颗流弹擦着鬓角飞过,她纹丝不动,反把调门拔高三度。这种骨子里的硬气,在抗美援朝时化作惊世壮举——她带着香玉剧社巡演180天,用全部积蓄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

这份家国情怀深深烙在她的艺术中。1956年排演《破洪州》时,为表现穆桂英分娩后血战沙场的悲壮,她独创哭腔带笑的唱法:前半句如泣如诉用鼻腔共鸣,后半句陡然转为脑后音,把巾帼英雄的柔肠与铁骨揉成一曲裂帛之音。这种创新让豫剧旦角唱腔有了革命性突破。

三、百年豫韵的新生密码

晚年的常香玉最爱看年轻演员排戏。2003年非典期间,八十高龄的她戴着口罩到河南戏曲学校授课,学生们要扶她上台阶,她摆手道:戏比天大,老天爷都拦不住教戏的腿。这句话如今镌刻在河南省艺术中心的影壁上,成为梨园箴言。
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豫剧角,每周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:票友们用智能手机播放《白蛇传》选段,00后戏迷跟着AI伴奏练身段。常派第五代传人小香玉推出豫剧Rap,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混搭电子乐,在B站点击破百万。这些新芽都扎根于老艺术家栽下的大树——常香玉生前坚持老戏要新唱,她改良的28种梆子板式,至今仍是豫剧创新的母本。

2023年河南春晚,全息投影的常香玉与当代演员隔空对唱《花木兰》。当那句有许多女英雄,也把功劳建响彻云霄时,台下观众发现,九旬老人王素珍正打着拍子跟唱——她正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为志愿军唱戏的香玉剧社学员。两代人的嗓音穿越时空,恰似黄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向前,将梆子腔的魂魄永远定格在中原大地的血脉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