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韵长歌:常香玉与河南戏曲的百年回响
豫韵长歌:常香玉与河南戏曲的百年回响
郑州老城区的晨雾里,总有三五老人踩着布鞋,哼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调子走过城墙根。这段刻在河南人血脉里的旋律,正是常香玉用半生心血浇灌出的艺术之花。这位豫剧宗师用八十载生命,在黄土地上谱写出河南戏曲最璀璨的华章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天籁
1923年,巩县董沟村的老戏台前,九岁的张妙玲躲在草垛后偷看豫西梆子演出。月光下,老艺人甩着三尺水袖,唱腔如黄河水般浑厚苍凉。这场邂逅让贫苦农家的女儿找到了生命的方向,二十年后,改名常香玉的她已在开封醒豫舞台唱响《西厢记》,用独创的混声唱法打破豫东调与豫西调的界限。
常派艺术的精髓,在《花木兰》夜织一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幕布未启,先闻其声:机房内走出了我织布的人,未见其人已觉英气扑面。待灯亮时,常香玉手执梭子,眉目含威,将女儿家的柔情与将士的豪气融于一身。这种刚中带柔的表演范式,让豫剧旦角艺术完成了从村野戏台到现代剧场的蜕变。
二、戏台之外的赤子心
1951年朝鲜战场烽火连天,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踏上义演征途。从西安到广州,半年间辗转两万里,156场演出结束后,她将全部收入换成香玉剧社号战斗机送往鸭绿江畔。戏箱里压着张字条:捐机抗美,匹夫有责,八个字道尽艺人的家国情怀。
在豫剧改革中,她敢为人先。1963年排演《李双双》,将传统水袖换成粗布围裙,把梆子腔融入现代生活节奏。面对质疑,她说:戏要活在百姓心坎上。正是这种创新精神,让《朝阳沟》《人欢马叫》等现代戏成为新经典。
三、永不落幕的传承
1988年深秋,河南艺术中心掌声雷动。六十五岁的常香玉最后一次登台,与弟子王惠共唱《大祭桩》。师徒二人接力演唱哭楼选段,老艺术家气若游丝仍字字铿锵,年轻演员泪眼婆娑却声震屋瓦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唱,恰似豫剧艺术的生生不息。
如今的郑州戏曲学校里,常派第三代传人正在排练《花木兰》。少女们红缨扎发,手持木剑,模仿着祖师爷跨马提枪的身段。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,恍惚间似有常香玉当年在开封城墙下练功时的脚步声传来。
常香玉谢幕已二十年,但她的唱腔仍在黄河两岸回响。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金碧辉煌的国家大剧院,从手摇纺车的农家女到遨游九天的战鹰,这位豫剧大师用生命证明: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泥土,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。当夜幕降临,郑州德化街的茶馆里又飘起熟悉的梆子声,那是河南人心头永不褪色的文化乡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