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比天大:常香玉的百变人生里藏着多少人间悲欢

戏比天大:常香玉的百变人生里藏着多少人间悲欢

1953年寒冬腊月,常香玉在朝鲜战场的慰问演出已经持续了三天三夜。当《花木兰》的唱腔在冰天雪地里响起,这位豫剧皇后突然脱下军大衣,仅着单衣在零下二十度的露天舞台翻起了刀马旦的跟头。战士们含泪的掌声里,一个豫剧演员的生命与戏曲早已水乳交融。这不是在演戏,而是用整个生命在诠释何为戏比天大。

**一、传统剧目的千锤百炼**

在开封城隍庙的戏台前,九岁的常香玉每天要练三十遍《西厢记》的拷红唱段。老艺人说红娘的嗔怒要有七分真三分假,她便对着铜镜练到嘴角起泡。正是这般痴狂,让《大祭桩》里黄桂英的悲怆、《白蛇传》中白素贞的痴情,都化作观众心头的朱砂痣。豫剧七十二大本戏,三百六十小出,常香玉像采蜜的工蜂般汲取着传统精华。

**二、现代戏里的破茧新生**

当豫剧遭遇现代题材,常香玉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。在《朝阳沟》中,她将银环下乡时的忐忑化作水袖轻颤;《李双双》里泼辣能干的农村妇女,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。最令人惊叹的是《红灯记》里的李奶奶,传统老旦的唱腔里竟能迸发出革命者的铿锵。这种化古为新的功力,让豫剧在新时代焕发异彩。

**三、创新改编的妙笔生花**

1956年改编《穆桂英挂帅》时,常香玉大胆突破行当界限。她在出征一折中独创的花衫表演,既保留刀马旦的英气,又融入青衣的婉约。当五十三岁的穆桂英扎靠登场,那声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如金戈铁马,震得台下老戏迷热泪纵横。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,让传统戏曲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。

晚年的常香玉在病榻上仍坚持口述《戏曲表演十讲》,她说:戏是活的,要跟着百姓的悲欢长。从九岁登台到八十一岁谢幕,这位人民艺术家用七十载光阴证明:真正的戏曲传承不在剧目数量,而在将人间百味化作绕梁清音。当我们在短视频时代重温那些经典唱段,恍然发现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里,永远跳动着最真实的人间心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