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舞台上的红色火种,唱腔里的家国情怀

常香玉:豫剧舞台上的红色火种,唱腔里的家国情怀

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不如男——七十年前,当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义演中唱响这段《花木兰》,台下八千工人含泪振臂的场面,让豫剧第一次拥有了震撼时代的红色力量。这位从巩县窑洞走出的豫剧大师,用生命中最璀璨的二十年,在传统戏曲的沃土上栽种出革命文艺的参天大树。

一、梨园烽火:从旧艺人到文艺战士

1948年深秋的郑州城头,硝烟尚未散尽。常香玉带着戏班在城隍庙前支起露天舞台,对着刚进城的解放军战士唱起《血泪仇》。当唱到王仁厚家破人亡时,台下战士的刺刀在月光下泛着寒光,常香玉的戏袍却早被冷汗浸透——这是她第一次为工农兵演出。

这个旧社会的戏子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生。1951年赴朝慰问演出时,她在零下30度的战壕里为战士清唱,冻裂的嘴唇在麦克风上留下血印;1953年长江抗洪,她站在摇晃的轮渡甲板上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激越的唱腔穿透滔滔江水。豫剧三团的老琴师回忆:常老师的唱腔里带着火星子,能点燃人心里的火把。

二、红戏典藏:四部传世经典解码

《朝阳沟》里银环初到山村的羞涩,《李双双》中农村妇女的泼辣,常香玉用豫西调特有的哭腔演绎出革命女性的柔与刚。在《红灯记》选段中,她将传统豫剧的慢二八板提速一倍,铁梅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唱得字字铿锵,恰似暗夜里迸发的火星。

最令人称奇的是《白毛女》的改编。常香玉创造性地在喜儿出逃时加入长达三分钟的无词吟唱,用豫剧特有的大起板把悲愤化作穿云裂石的呐喊。1956年进京汇演时,这段表演让梅兰芳起立鼓掌:这才是戏曲现代化的典范!

三、薪火相传: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

2019年郑州暴雨夜,常香玉弟子汪荃珍带着青年演员在齐腰深的水中唱起《花木兰》。手机闪光灯汇成星河,女子哪点不如儿男的唱词与抢险车的轰鸣交织。在短视频平台,00后戏迷用电子音乐混搭《红灯记》唱段,收获百万点赞。

豫剧三团最新创排的《焦裕禄》中,常派唱腔与多媒体舞台碰撞出新火花。当百姓谁不爱好官的唱词响起,全息投影的泡桐花开满剧场。这种创新不是背离传统,而是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生长。

从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城楼清唱《新河南》,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指导《江姐》排演,常香玉用毕生心血证明:传统戏曲不仅能讲述红色故事,更能成为培根铸魂的精神火炬。今天当我们重温那些穿越时空的唱段,依然能触摸到一个艺术家滚烫的赤子之心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