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她用豫剧唱响一个时代的红色旋律
常香玉:她用豫剧唱响一个时代的红色旋律
1951年的冬天,在零下二十度的朝鲜战场,一位身穿军装的豫剧演员正在用沙哑的嗓子演唱《花木兰》。炮弹在不远处炸开的气浪掀翻了临时舞台的幕布,她却纹丝不动,直到最后一个高腔在硝烟中消散。这位演员就是常香玉,她正带着自己的剧社在前线进行第187场慰问演出。这不是豫剧第一次与红色革命产生共振,却是常香玉艺术生涯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。
一、从民间艺人到人民艺术家
1923年出生在河南巩县的常香玉,9岁登台时便展露过人天赋。旧社会戏班走南闯北的卖艺生涯,让她目睹了太多人间疾苦。1948年郑州解放的那个清晨,25岁的常香玉在城墙上看到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,秋毫无犯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。这个转折点促使她开始思考:唱了一辈子忠孝节义,能不能用豫剧唱出新时代的声音?
次年春天,常香玉主动找到新成立的河南省文联。在简陋的办公室里,她指着墙上的毛主席画像说:我要给咱新社会唱戏。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豫剧的发展轨迹。她把传统曲牌《朝阳沟》改编成反映土地改革的现代戏,在开封首演时,老观众惊叹:这还是咱的梆子戏吗?咋听着比老戏还带劲!
二、红色旋律的淬炼与升华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,常香玉变卖首饰、典当家产,带着剧社在全国巡演募捐。半年间辗转7省21市,最终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-15战斗机。这段经历让她的艺术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。在颠簸的卡车上,她反复修改《红娘》的唱词,把古典爱情故事改编成军民鱼水情的赞歌。
《刘胡兰》的创作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突破。为了捕捉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核,常香玉三次赴山西云周西村采风。她发现刘胡兰就义前把母亲缝的棉袄叠得整整齐齐,这个细节被她融入唱腔设计。当数九寒天下大雪的唱段响起时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慷慨赴死的革命者,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农家少女。
三、永不褪色的艺术印记
在红色戏曲创作高峰期,常香玉创造性地将豫剧五大流派熔于一炉。她打破旦角行当界限,在《杜鹃山》中首创刀马青衣的新程式。这种创新没有背离戏曲本体,反而让传统程式焕发新生命力。老戏迷评价:常派的'嗨腔'里带着金戈铁马,听着比老戏更过瘾。
这种艺术探索在特殊年代遭遇过质疑。有人批评《白毛女》加入梆子腔是破坏传统,常香玉在座谈会上拍案而起:戏曲不革新才是对传统最大的背叛!事实证明,她改编的《朝阳沟》《李双双》等剧目,至今仍是豫剧舞台的常演经典。
站在今天回望,常香玉的红色戏曲不是特定年代的宣传品,而是一位艺术家用生命熔铸的时代印记。她用豫剧的梆子声唱出了民族觉醒的强音,让传统艺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获得新生。那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唱片里,依然能听见一个艺术赤子对土地、对人民的深沉爱恋。这种精神传承,远比某个具体年份更值得铭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