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女儿:在母亲光环下走出一条自己的戏曲路

常香玉女儿:在母亲光环下走出一条自己的戏曲路

我娘常香玉的戏是座高山,可我不能活在山影里。说出这句话时,陈百玲刚结束在人民大会堂的《花木兰》专场演出。作为常香玉艺术血脉的延续者,这位被豫剧界称为小香玉的表演艺术家,用四十年时间在母亲的光环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戏曲之路。

1980年冬天,16岁的陈百玲在郑州人民剧院首次登台。那晚她饰演《拷红》中的红娘,刚开口唱出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经典唱段,台下突然爆发出掌声——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了常香玉年轻时的影子。这场演出后,小香玉的名号不胫而走,却也像紧箍咒般伴随了她整个艺术生涯。

在传承与突破的拉锯中,小香玉逐渐摸索出独特的表演风格。1994年重排《白蛇传》时,她大胆引入现代舞元素。当白素贞断桥一折中融入芭蕾大跳动作时,老戏迷们惊得摔了茶碗,可年轻观众却为之疯狂。这场争议最终以连演38场的票房奇迹收场,证明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可能。

2000年创办小香玉艺术学校时,这位豫剧名角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。她把戏曲基本功训练编成游戏,用动漫元素重新设计戏服,甚至开设豫剧RAP创作课。这些离经叛道的做法曾让老辈艺术家痛心疾首,但2018年学生改编的《朝阳沟外传》在B站收获百万播放量,用数据回应了所有质疑。

从模仿母亲到创立新派豫剧,小香玉用半生时间完成了艺术身份的蜕变。如今62岁的她仍坚持每天练功,手机里存着300多个戏曲短视频账号。有人问她为何如此拼命,她总会笑着指指墙上常香玉的剧照:我得让年轻人知道,豫剧不止有《花木兰》,还有无数种可能。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坚持,或许才是对常派艺术最深刻的致敬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