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学戏:生存与热爱的双重变奏

常香玉学戏:生存与热爱的双重变奏

1933年的开封街头,六岁的张妙玲被父亲抱上茶馆的条凳。台下茶客的铜板叮当落下,混杂着呛人的旱烟味,她稚嫩的嗓音穿透了豫东平原的寒冬。这个在茶馆卖唱的小女孩不会想到,命运已将她推向了豫剧艺术的舞台,更不会想到数十年后她会以常香玉之名,在戏曲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一、在生存夹缝中生长的艺术种子

常香玉原名张妙玲,出生在巩县董沟的窑洞里。父亲张茂堂本是乡村私塾先生,却在军阀混战中失去教职,带着全家流落郑州。那年月,河南大旱与蝗灾接踵而至,饿殍遍野的景象在幼年常香玉心中烙下深深印记。父亲在街头茶馆唱河南坠子讨生活时,总要把小妙玲架在脖子上招揽看客。

戏子在当时是下九流的行当,张家本是耕读传家,族中长辈听闻张茂堂要送女儿学戏,连夜从巩县赶来阻止。祠堂里香火缭绕,族长指着张妙玲母亲骂道:戏子是贱业,你们要让张家在族谱里除名吗?父亲咬牙撕下半片衣襟,蘸着朱砂写下断绝书,从此带着女儿踏上了流浪艺人的道路。

二、苦难淬炼出的艺术品格

九岁拜师周海水学豫西调,常香玉在洛阳的破庙里开始学艺。冬日里练功,师傅把水泼在青石板上,让她踩着冰面走圆场,摔得膝盖淤青也不敢停。有次偷懒少翻了个跟头,师傅的藤条抽在背上,血痕三天未消。这般严苛训练,却让她在十岁时就能连演《曹庄杀妻》《刘全进瓜》两出大戏。

1942年河南大饥荒,常香玉随戏班在陕州演出。台下观众饿得浮肿,仍把省下的黑馍往台上扔。她至今记得有个老汉临终前攥着戏票说:听完香玉的《拷红》,死也闭眼了。这些场景让她明白,戏曲不只是谋生手段,更是苦难中绽放的人性之光。

三、从谋生技艺到艺术使命

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开启全国巡演。在西安骡马市的后台,她卸下满头的珠翠,把义演所得换成米面送往朝鲜前线。156场演出,15.2亿旧币(折合新币15.2万元),这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承载着戏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。

晚年在河南戏曲学校任教时,她总对学生说:唱戏不能光想着红毯鲜花,得记住咱们的戏是从黄土里长出来的。82岁最后一次登台,她坚持不用麦克风,苍劲的嗓音依然能穿透河南省人民会堂的穹顶。这种对原声演唱的执着,正是她对戏曲本真性的坚守。

从茶馆卖唱的小女孩到豫剧大师,常香玉的艺术之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。她的学艺初衷虽起于生存需求,却在岁月淬炼中升华为对民族艺术的文化自觉。那些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唱腔,最终化作滋养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,印证着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生活的厚土之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