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山河里的生命绝唱
常香玉:豫剧山河里的生命绝唱
豫东平原的晨雾里,总能听见穿透时空的梆子声。这声音里藏着一个女子的传奇——常香玉,这个名字早已成为豫剧的代名词,在中华戏曲星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。
一、苦难铸就的梆子魂
1923年深秋,河南巩县董沟村的土窑洞里,一个女婴的啼哭与梆子戏班的锣鼓声同时响起。这个被唤作张妙玲的姑娘不会想到,九岁那年因族谱除名的屈辱,竟成为她艺术生命的起点。在父亲张福仙的板胡声里,小妙玲踩着三寸厚的棉布鞋,在结冰的河滩上练功,血水渗进积雪,冻成暗红的冰花。
戏班迁徙的牛车上,少女常香玉裹着破棉袄默背戏文。她独创的混合韵唱法,源自无数个饥寒交迫的夜晚——把豫西调的悲怆与祥符调的明快融进豫东调,用声腔的裂变突破梆子戏的藩篱。十六岁首演《西厢记》,她将崔莺莺的闺怨唱得百转千回,戏台下的老票友抹着眼泪说:这丫头把梆子戏的血脉唱活了。
二、战火淬炼的赤子心
1951年的朝鲜战场,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辗转七个军区。在硝烟弥漫的坑道里唱《花木兰》,炮弹掀起的冻土砸在戏装上,她抖落尘土继续高歌。180场义演换来米格-15战斗机翱翔蓝天,香玉剧社号的银翼划过历史苍穹。
这份家国情怀熔铸在艺术创作中。《破洪州》里穆桂英的铠甲铿锵作响,《大祭桩》中黄桂英的孝衣翻飞如雪。她把豫剧的唱腔板式精雕细琢,创造出真假声混合演唱法,让梆子戏从田间地头登上世界艺术殿堂。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舞台上,一曲《拷红》惊四座,西方观众惊叹东方歌剧的魂魄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永恒腔
晚年的常香玉总爱坐在开封大相国寺的石阶上,看弟子们练功。她独创的口传心授教学法,把每个唱腔拆解成108个气口,要求学生唱戏先做人。王希玲记得老师教《白蛇传》时说过:白素贞的眼泪要往心里流,声断气不断才是真悲痛。
2004年6月1日,豫剧大师在《梨园春》舞台上完成最后一次谢幕。但常派艺术仍在延续:小香玉的现代戏创新,李金枝的声腔改革,汪荃珍的跨界探索...郑州东站的高铁呼啸声中,年轻票友手机里播放着《五世请缨》,数字时代的电波载着古老的梆子声传向远方。
开封朱仙镇的年画上,常香玉的戏装扮相永远定格在盛年。但真正的不朽,在于她将豫剧从地方小调唱成民族强音,用生命印证了戏比天大的信仰。当黄河水拍打邙山崖壁,那回响仿佛常派唱腔的余韵,在天地间永不停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