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百年一遇的金嗓子:常香玉如何用生命唱响中原

豫剧百年一遇的金嗓子:常香玉如何用生命唱响中原

2004年6月1日,郑州殡仪馆前聚集了十万群众。他们手持白菊,在细雨中齐声哼唱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一位82岁的老人送行。这位老人,正是用一生诠释豫剧之美的常香玉。当人们谈论豫剧时,常香玉三个字早已成为绕不开的文化符号。但若问及常香玉究竟属于哪种戏曲形式,答案就在中原大地的回响里。

一、豫剧土壤孕育的戏曲明珠

豫剧,这个发源于河南开封的古老剧种,已有三百余年历史。它像黄河水般奔涌在中原大地,融合了梆子腔的激昂与河南坠子的婉转。清末民初的豫剧舞台上,旦角多以假嗓演唱,声线尖细却略显单薄。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,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巩县少女登上开封的戏台,用真嗓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祥符调。

常香玉9岁随父学艺,13岁主演《西厢》红遍开封。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,她在郑州老坟岗的露天戏台演出,面对地痞流氓的捣乱,竟能临危不乱将《铡美案》唱得字正腔圆。这种骨子里的倔强,恰似豫剧艺术在乱世中顽强生长的写照。

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革新

1948年,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,开始系统改革豫剧唱腔。她将豫西调的高亢与豫东调的婉转完美融合,创造出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。在《花木兰》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段中,前半段用真声诉说女儿柔情,后半段转假声展现巾帼豪气,这种声腔转换如行云流水,至今无人能及。

抗美援朝时期,她带着剧社全国巡演178场,用义演所得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当这个头戴白毛巾、身背药箱的新花木兰形象出现在朝鲜战场时,豫剧第一次跳出了地方戏的范畴,成为激励整个民族的强音。

三、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

改革开放后,豫剧面临影视冲击的困境。已过花甲之年的常香玉却坚持带着弟子下乡演出,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年轻演员走台步。她说:戏是老百姓的命根子,只要还有人听,俺们就得唱。2003年非典期间,81岁高龄的她坐着轮椅登台,用沙哑的嗓音唱起抗疫新编戏,谢幕时全场观众含泪起立鼓掌。

如今在河南农村,依然能听见老戏迷们用收音机播放常派唱段。那些高低婉转的旋律里,不仅有《拷红》的俏皮、《白蛇传》的缠绵,更承载着一代宗师对戏曲艺术的毕生坚守。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翻唱豫剧选段时,常香玉留下的不仅是经典唱腔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。

从开封相国寺的露天戏台到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,常香玉用七十载粉墨春秋证明: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被时代淹没。当我们在抖音刷到豫剧挑战时,那些跨越时空的唱腔仍在诉说着:这是属于中原大地的声音,是常香玉用生命点亮的戏曲之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