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戏腔唤醒中原的魂
常香玉:用戏腔唤醒中原的魂
1938年的开封城,戏园子里的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晃。15岁的张妙龄望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,突然把戏本子往桌上一拍:爹,我要改艺名!父亲手中的烟袋锅子当啷掉在地上,青砖地面腾起一缕白烟。
**一、梆子声里的涅槃**
这位豫剧宗师本名张妙龄,改名时正值日军铁蹄践踏中原。她选常香玉三字,既取项羽的豪气,又带玉碎的决绝。在郑州老坟岗的戏台上,她将梆子戏的粗犷与坠子书的婉转糅合,创造出独特的常派唱腔。当《拷红》里那句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从她口中迸出时,观众发现红娘不再是插科打诨的丑角,而是敢爱敢恨的奇女子。
**二、戏台即战场**
1951年的朝鲜战场,零下40度的严寒中,常香玉裹着军大衣在露天舞台唱《花木兰》。战士们睫毛结着冰霜,却无人离场。她带着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,用156场义演换来一架米格-15战斗机。这个豫剧名角不知道,她甩着水袖的身影,早已化作那个时代最鲜活的爱国符号。
**三、活在百姓舌尖上的艺术**
在豫东农村,至今流传着宁肯三天不喝汤,不能不看常香玉的俚语。她的唱腔像黄河水般在田间地头流淌:赶车的把式会吼两句《破洪州》,纳鞋底的老太太能哼《白蛇传》。2004年灵堂前,自发吊唁的戏迷排出三里地,有人带着收音机,循环播放着《大祭桩》选段。
**四、不老的中原腔**
如今郑州地铁里,戴耳机的年轻人手机里可能正放着《五世请缨》的电子混音版。豫剧现代戏《常香玉》中,青年演员用全息技术再现大师风采。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,金发碧眼的留学生字正腔圆地唱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。这穿越时空的梆子声,恰似黄河故道里倔强的新芽,在水泥森林中破土而出。
常香玉曾说:戏比天大,可天底下最大的戏台,是老百姓的心。当智能手机的荧光照亮剧场,当AI技术复原着大师的影像,那揉进中原人骨子里的戏韵,仍在续写着永不落幕的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