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的戏曲电影:豫剧艺术的银幕绽放

**常香玉的戏曲电影:豫剧艺术的银幕绽放**

在中国戏曲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字如一颗明珠般闪耀。她以独特的唱腔、精湛的表演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,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戏曲符号。而她的艺术成就不仅停留在舞台,更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被永久定格,让后人得以跨越时空感受经典。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常香玉留下的那些珍贵戏曲电影,回味她如何用光影传承豫剧之美。

---

**一、经典之作《花木兰》:家国情怀的银幕传唱**

1956年,常香玉主演的豫剧电影《花木兰》横空出世。这部作品改编自她舞台版的同名剧目,讲述了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。影片中,常香玉将花木兰的柔中带刚演绎得淋漓尽致——从闺中少女的婉约,到战场杀敌的英气,她通过细腻的眼神和铿锵的唱腔完成角色蜕变。尤其是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选段,随着电影传遍大江南北,成为无数人学唱豫剧的启蒙曲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部电影的拍摄正值新中国文化建设初期,常香玉主动提出将片酬捐献给国家支持抗美援朝,戏里戏外的家国情怀交相辉映,让这部作品更添时代厚重感。

---

**二、《拷红》:传统戏的银幕新生**

如果说《花木兰》是常香玉的“破圈之作”,那么1957年的《拷红》则展现了她对传统豫剧的深耕。影片改编自《西厢记》中“红娘”的故事,常香玉饰演的丫鬟红娘机敏俏皮,用豫剧特有的诙谐唱腔推动剧情发展。

电影中,“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”一段,她以轻快的台步配合灵动的眼神,将红娘为崔莺莺传书递柬的紧张与机智表现得活灵活现。影片不仅保留了豫剧的乡土韵味,还通过电影镜头的调度,放大了红娘与崔夫人对峙时的戏剧张力。这种“舞台感”与“电影感”的融合,成为戏曲电影探索的典范。

---

**三、《大祭桩》:悲情戏的极致演绎**

常香玉的戏路宽广,既能演巾帼英雄,也能驾驭悲剧角色。1981年,她与弟子联袂出演的戏曲电影《大祭桩》,便是她晚年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。影片讲述宋代女子黄桂英为夫伸冤的悲情故事,常香玉虽未亲自饰演主角,但作为艺术指导,她将“哭楼”“路遇”等核心唱段的设计倾囊相授。

片中“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”一折,长达20分钟的唱腔层层递进,从哀怨到绝望,再至悲愤爆发,演员的每一个身段、每一句拖腔都透着常派艺术的精髓。有观众回忆:“即便隔着银幕,也能感受到常大师传授的那股揪心的劲儿。”

---

**四、戏曲电影背后的艺术坚守**

常香玉的戏曲电影之所以经典,离不开她对豫剧改革的坚持。在拍摄《花木兰》时,她大胆吸收京剧、评剧的武打元素,让传统豫剧更适应电影的表现形式;而在《拷红》中,她又巧妙融入河南方言的幽默感,使人物更接地气。

她曾说过:“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,电影能让更多人不进剧院也能看懂豫剧。”正是这种“观众至上”的理念,让她的电影作品既保留了戏曲的魂,又拥抱了时代的变。时至今日,这些影片依然是戏曲院校的教材,也是戏迷们反复回味的“宝藏”。

---

**结语:光影中的永恒**

常香玉离世已近二十载,但她的戏曲电影依然在传唱。这些作品不仅是豫剧艺术的活化石,更记录了一位艺术家如何用生命拥抱舞台与银幕。当屏幕亮起,锣鼓声传来,常香玉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——她依然是那个唱着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花木兰,是那个为戏痴狂的豫剧女儿。

(完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