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比天大: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活与魂
戏比天大: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活与魂
1953年的冬天,北京长安大戏院门口排起千米长龙。豫剧《花木兰》的戏票提前三天售罄,观众们裹着棉袄在寒风中跺脚,只为亲耳听那个能把谁说女子不如男唱进人心的常香玉。这位从河南巩县走出的农家女,用一副金嗓子在梨园行劈开天地,让豫剧从地方小戏唱成了国粹经典。
一、一把好嗓闯天下
常香玉的嗓音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传奇。十二岁登台时,她的音域就能横跨两个八度,高音如裂帛穿云,低音似沉钟入水。在《拷红》这出戏里,她饰演的红娘要连唱四十八句流水板,每句音高相差八度,她却能气定神闲地完成。这种天赋异禀的嗓音,让豫剧祥符调的婉转与豫西调的浑厚在她喉间水乳交融。
但真正让戏迷痴狂的,是她在《大祭桩》中独创的哭腔。当黄桂英法场祭夫时,常香玉把豫剧传统的二八板揉碎重组,在拖腔里加入气声与颤音,硬是把程式化的唱腔唱出了撕心裂肺的真情。台下观众无不以袖拭泪,这种活的唱法,让戏词里的悲欢真正扎进了人心。
二、千金难买身段活
在开封老戏迷的记忆里,常香玉的踩跷堪称一绝。三寸木跷绑在脚上,她能在《白蛇传》中连走十八个圆场,衣袂飘飘如凌波微步。这种源自山西梆子的绝技,被她化入豫剧武戏,硬是把青衣的柔美与刀马旦的英气炼成了独门绝活。
豫剧名家马金凤曾说:香玉的戏是长在骨头里的。在《破洪州》中,她饰演的穆桂英扎大靠、插翎子,一套鹞子翻身接卧鱼的身段,行云流水间尽显巾帼豪气。这种将武术套路戏曲化的创新,让豫剧程式化表演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。
三、戏魂永驻山河间
1951年朝鲜战场炮火连天时,常香玉带着剧社全国巡演,硬是靠着一百八十场《花木兰》捐出一架米格战斗机。这个河南女人把戏比天大四个字刻进了骨血,在西安建起香玉剧社,把豫剧火种播向西北大地。她教徒弟时最常说:观众是咱们的衣食父母,这份敬畏之心,让她的戏永远带着地气与人情。
2004年大师辞世时,洛阳龙门石窟前自发聚集了上万戏迷。当《花木兰》的唱段在伊河两岸响起时,人们忽然懂了:真正的艺术从不会死去,它活在每一声梆子响里,在每一代人的传唱中永葆青春。常香玉用一生证明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