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生命浇灌豫剧的牡丹王

常香玉:用生命浇灌豫剧的牡丹王

1953年寒冬,朝鲜战场的坑道里飘出河南梆子铿锵的唱腔。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辗转千里,用一百八十场《花木兰》的票房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战斗机。这位豫剧大师的传奇人生,正如她独创的豫剧常派艺术,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艺术光芒。

一、梆子声中的凤凰涅槃

常香玉九岁登台,十二岁便以《曹庄杀妻》震动开封梨园。在军阀混战的年代,她将中原百姓的悲苦命运融入唱腔,把《白蛇传》中白素贞的水袖舞出乱世儿女的哀愁。1948年洛阳解放时,她冒着炮火在街头演出《花木兰》,用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鼓舞民心,梆子声与枪炮声交织成特殊的时代交响。

豫剧老艺人至今记得,常香玉为锤炼《拷红》中红娘的唱段,连续三个月每天黎明即起,在黄河滩头对水练声。她将豫西调的婉转与豫东调的豪放熔铸一炉,创造出清、脆、甜、亮的常派唱腔。《大祭桩》里长达二十八句的哭腔,经她演绎如黄河九曲,将黄桂英的悲愤化作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。

二、戏台春秋里的艺术革命

在《破洪州》的创作中,常香玉打破豫剧旦角不扎靠的惯例,首创刀马旦扎大靠的表演程式。当她身披二十斤重的铠甲完成鹞子翻身时,戏台仿佛化作古战场。这种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,使豫剧从乡土小戏蜕变为能演绎帝王将相的大剧种。

常派艺术最动人的是声情并茂、形神兼备的表演体系。《花木兰》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,她将河南坠子的滑音技巧化入豫剧,用俏皮的甩腔展现巾帼豪情。在《人欢马叫》中,她借鉴话剧表演手法,将老农妇的质朴演绎得入木三分。

三、牡丹飘香传薪火

常香玉常说: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。她晚年仍坚持每天吊嗓,八十高龄还能完整演绎《白蛇传》。2003年非典期间,她在隔离病房通过电话指导弟子排练,用最后的生命能量守护着豫剧火种。

常派弟子遍布海内外,王希玲、虎美玲等名家承其衣钵。在郑州戏曲学校,常派艺术教材被翻译成英法版本,豫剧唱腔谱系中永远镌刻着常派的基因密码。当《花木兰》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时,世界听见的不仅是中原梆子,更是中国戏曲的永恒魅力。

从开封相国寺的草台到人民大会堂的舞台,常香玉用七十载艺术生命诠释了戏比天大的信仰。她创造的常派艺术如同洛阳牡丹,根植中原沃土,香飘四海九州。当《花木兰》的梆子声再次响起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豫剧的华彩乐章,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