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梨园百年不散的梆子声
常香玉:梨园百年不散的梆子声
2023年夏夜的郑州人民公园,树影婆娑间飘来铿锵的梆子声。一群自发聚集的戏迷正跟着手机里的录音唱《花木兰》,领唱的老者闭目击节,恍若与六十年前的某个时空重叠。这般场景,恰是常香玉留在中原大地最鲜活的注脚——当一代宗师的艺术生命与土地血脉相连,便成就了永不落幕的舞台。
一、乱世梨园炼真金
1930年代的豫西平原,十岁的小香玉跟着戏班在战火中辗转。戏台多是卸下门板搭成,台下坐满面黄肌瘦的乡亲。这个时期,她将豫西调的高亢与豫东调的婉转熔铸,在《秦雪梅吊孝》中独创哭腔十八跌,把丧夫之痛化作九曲黄河般的悲怆。戏迷们说:常姑娘的哭腔能让人三天吃不下饭。
1948年开封解放前夜,常香玉在城隍庙连演三天《西厢记》。台上红娘智斗老夫人,台下国民党溃兵鸣枪示警。她面不改色将唱词改为任他枪林弹雨急,难阻人间真情义,满场喝彩声压过了枪声。这种即兴创作的胆识,源于对艺术的绝对掌控。
二、破茧成蝶的艺术革命
1951年进京汇演,京剧大师梅兰芳观《拷红》后惊叹:豫剧出了个程砚秋!常香玉创造性地将祥符调融入豫西梆子,在红娘这个角色中展现出娇而不媚、俏而不俗的全新气质。她设计的甩辫功,让三尺青丝随唱腔起落翻飞,成为刻画少女心事的绝妙笔触。
抗美援朝时期,她带着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。在零下二十度的东北露天剧场,为保持声线清亮,她坚持用雪水润喉。178场义演不仅捐出战斗机,更将豫剧推向了全国观众。老戏迷至今记得,她唱《花木兰》时的喷口绝技,能让最后一排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英气。
三、大匠无痕的传承之道
晚年的常香玉在河南戏曲学校授课,独创镜像教学法:让学生对着镜子观察口型与身段的微妙变化。她常说:好角儿要能让观众看见声音的形状。这种将抽象唱腔具象化的教学方法,培养出虎美玲等新一代豫剧领军人物。
2004年大师辞世,郑州街头自发送葬的队伍绵延三公里。出租车司机们打开车载电台,全城此起彼伏回荡着《破洪州》的唱段。如今,在抖音直播间里,00后戏迷用电子音乐混搭豫剧唱腔,常派艺术的基因正在数字时代绽放新芽。
从黄土地到互联网,常香玉的戏曲美学始终在生长。那些刻在DNA里的梆子声,既是中原大地的文化胎记,更是中国戏曲永不停息的脉搏。当年轻人在KTV点唱豫剧选段时,他们或许不知道,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源自那位在战火中坚持戏比天大的豫剧女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