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那颗永不褪色的明珠

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那颗永不褪色的明珠

在豫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三天不喝汤,也要看常香玉的《红娘》。这个被中原百姓口耳相传的戏谑之语,道出了常香玉在豫剧艺术中无可替代的地位。当我们在剧场里听到《花木兰》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时,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穿透时空的艺术生命力。

一、声腔里的千面人生

常香玉的嗓音像是被黄河水浸润过的玉石,清亮中带着特有的浑厚。她能在《拷红》里把红娘的机灵俏皮演绎得活灵活现,转瞬又在《大祭桩》中把黄桂英的悲情唱得摧肝裂胆。这种惊人的可塑性源于她对常派唱腔的革新:在豫西调的基础上,巧妙融入祥符调的婉转、豫东调的豪放,甚至借鉴了曲剧、越调的吐字技巧。

在《破洪州》出征一折中,她独创的花腔十三咳堪称神来之笔。每声咳嗽都带着不同的情感层次,把穆桂英临阵产子的痛楚与挂帅出征的决绝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这种突破程式的大胆创新,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二、舞台上的灵魂舞者

常香玉的表演讲究形神兼备。在《花木兰》中,她踩着武生步出场时,观众恍惚看见真正的巾帼英雄踏尘而来。那双会说话的眼睛,时而流转着少女的娇羞,时而迸射出战士的锐利。更绝的是她独创的甩辫功,三尺青丝在她颈间翻飞,仿佛有了生命般诉说着人物心绪。

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时,她在零下二十度的露天场地表演《白蛇传》。当唱到断桥时,纷飞的大雪竟与剧情完美交融。常香玉踩着湿滑的台板完成高难度身段,纱衣冻成冰甲仍保持着最完美的亮相,志愿军战士们含泪鼓掌的场面成为永恒的舞台记忆。

三、永不谢幕的艺术传承

戏比天大是常香玉毕生的信条。即便在特殊年代被下放农村,她仍在麦垛间偷偷传授徒弟唱腔。改革开放后,她拖着病体创办戏曲学校,手把手教孩子们气沉丹田的诀窍。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王惠、李金枝等名家,血液里都流淌着常派的艺术基因。

在河南农村,至今保留着祭台的习俗:戏班开锣前要在舞台中央埋下常香玉的唱片。老艺人们说,这是请戏神镇场。当现代剧场里响起交响乐伴奏的豫剧时,我们依然能清晰辨认出那些源自常派的核心唱腔,就像黄河改道千百回,始终不改奔流入海的本色。

常香玉逝世那天,郑州街头自发聚集了十万送行群众。戏迷们含泪哼唱着谁说女子不如男,用最朴素的方式送别他们心中的豫剧之魂。这位把毕生献给舞台的艺术家,用她独创的声腔体系、精湛的表演技艺和赤诚的艺术情怀,在中华戏曲长卷上书写了永不褪色的一页。当新一代演员在聚光灯下唱响常派经典时,我们分明看见,那穿越时空的艺术之火仍在熊熊燃烧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