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豫剧唱响民族魂的戏状元
常香玉:用豫剧唱响民族魂的戏状元
河南开封相国寺戏楼前,一位身形清瘦的姑娘正在《西厢记》里饰演红娘。她眼波流转间灵气逼人,念白如珠落玉盘般清脆,台下观众突然发现:这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,竟把红娘演得比崔莺莺还要出彩。这位姑娘就是后来名震中原的常香玉,那一年,她才十四岁。
一、从卖唱女到戏状元
1930年代的豫剧舞台,名角辈出的竞争堪比武林大会。常香玉在这样激烈的环境中,硬是闯出了豫剧三鼎甲的名号。她独创的常派唱腔,融合了豫西调的粗犷与豫东调的婉转,在《花木兰》中,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甩腔,把巾帼豪情唱得穿云裂石。这种突破传统的创新,让豫剧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,登上了大雅之堂。
在《拷红》一折里,常香玉创造性地运用偷字闪板的演唱技巧,将红娘的机智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她设计的花腔十三咳,在《白蛇传·断桥》中化作声声泣血的控诉,让观众听得肝肠寸断。这种对传统程式的革新,不是标新立异,而是扎根于人物情感的深度开掘。
二、声腔里的民族气节
抗美援朝时期,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全国巡演,用156场演出凑足15.2亿元旧币,为志愿军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。在宝鸡演出时,她高烧39度仍坚持登台,一曲《花木兰》唱得气冲霄汉。这种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她的艺术创作,使得她的表演总带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。
1953年慰问志愿军时,常香玉在朝鲜战场临时创作的《志愿军赞》,将豫剧的悲壮与军人的豪迈完美融合。战士们听得热泪盈眶,有位战士说:听常先生唱戏,比喝三碗烧刀子还提气!这种艺术与时代的共鸣,让豫剧真正成为了人民的心声。
三、活态传承的艺术基因
常香玉授徒有个规矩:先学做人再学戏。她手把手教弟子们气沉丹田的发声方法,更用自身言行诠释戏比天大的艺德。弟子小香玉回忆,师父教《破洪州》时,连穆桂英扎靠旗时手指的弧度都要反复打磨,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,造就了常派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。
在河南豫剧院,常派弟子们至今保持着晨功五更起,夜戏三更眠的传统。常香玉独创的脑后摘筋发声法、云手遮月身段法,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。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上,常派五代传人同台献艺,不同年龄的花木兰齐唱出征曲,展现出传统艺术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戏曲角,每到周末依然能听到戏迷们字正腔圆地模仿常派唱腔。那些白发苍苍的老票友说起常香玉,眼睛里仍会迸发出少年般的光彩。从田间地头到国家大剧院,从战火纷飞到太平盛世,常香玉用生命铸就的艺术丰碑,早已化作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,在每一代人的血脉中奔涌不息。当《花木兰》的旋律再次响起,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戏曲的华彩乐章,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