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皇后的戏台人生
常香玉:豫剧皇后的戏台人生
在豫剧艺术长廊里,常香玉的名字如明珠般璀璨。这位从巩县窑洞走出的农家女,用七十年岁月在舞台上刻画出无数经典形象,让中原大地特有的豫剧艺术绽放出夺目光彩。
一、从逃荒童到豫剧宗师
1923年秋收时节,巩县董沟村的张氏夫妇抱着襁褓中的女儿躲饥荒。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取名张妙玲的女婴,会在豫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9岁随父学艺,13岁登台即惊艳四座,这个天生带着沙哑嗓音的姑娘,硬是把倒仓的劣势化为特色。1948年,她在开封和平剧院的《西厢记》连演45天,场场爆满的盛况至今仍被老戏迷津津乐道。
二、戏台上的千面人生
在《花木兰》中,她束发披甲,唱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千古绝唱。每演至替父从军片段,常香玉总会想起幼年随父学艺的艰辛,眼角泪光与铿锵唱腔浑然天成。塑造《白蛇传》里的白素贞时,她特意到杭州西湖观察游蛇姿态,把蛇形的柔美融入身段设计。当饰演《拷红》中的红娘,她又化身俏皮伶俐的少女,独创的花梆子步法让观众耳目一新。
三、声腔里的艺术革命
常香玉的声腔艺术堪称豫剧史上的革命。她将豫西调的深沉与豫东调的明快完美融合,在《大祭桩》里创造出哭楼的经典唱段。每句拖腔都似九曲黄河百转千回,高音处如云雀穿云,低回时若清泉漱石。1956年进京演出时,梅兰芳听完她的唱腔后赞叹: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歌剧!
这位豫剧大师的戏箱里始终放着一面小铜镜,每次登台前都要对镜细描眉眼。她说:演员的每个眼神都要对得起台下观众。2004年春天,81岁的常香玉在病榻上仍轻声哼唱着《花木兰》选段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,她的灵魂仍在戏文里翩跹。如今,常派艺术已传承五代,那些流淌着中原血脉的唱腔,仍在黄河两岸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