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腔豫韵铸就的梨园传奇
常香玉:豫腔豫韵铸就的梨园传奇
在河南禹州乡间的打麦场上,七岁的张妙玲第一次听到高台班子唱豫剧。梆子声穿透夏夜,戏文里的忠孝节义在麦浪间流淌,这个农家女童的眼眸里燃起了两簇火苗。谁曾想,这个因躲避饥荒随父学艺的丫头,日后会成为豫剧艺术的扛鼎之人——常香玉。
**一、梆子声里淬炼的戏骨**
1930年代的郑州老坟岗,十五岁的常香玉正在茶社驻场。她将河南坠子的婉转糅进豫西调的高亢,把祥符调的华彩化入豫东调的质朴。梆子声里,她时而化身替父从军的花木兰,时而变为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。戏迷们发现,这个扎着大辫子的姑娘,竟能在一出戏里流转三种声腔,把豫剧五大流派的精华熔铸成独特的常派唱腔。
1943年河南大饥荒,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。她把戏台搭在灾民聚集的城墙根,白天施粥,夜晚唱戏。《拷红》里红娘的反抗精神,《白蛇传》中白素贞的至情至性,在兵荒马乱的年代,这些传统戏文被她唱出了新生命的震颤。
**二、戏比天大的赤子心**
1951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,常香玉带领剧社开启全国巡演。她卖掉戏箱里的头面,典当结婚时的金镯,180场《花木兰》唱遍大江南北。当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响彻西北高原时,15.2亿元旧币的捐款化作米格战机翱翔长空。周恩来总理亲题爱国艺人四字,戏台上那个披挂出征的花木兰,此刻成了民族大义的化身。
文革期间被下放农场,常香玉把牛棚当练功房。喂猪时练云步,锄地时吊嗓子,平反后复排《破洪州》,58岁的穆桂英依然能扎靠开打。她说:戏比天大,只要嗓子还能出声,就要唱给老百姓听。
**三、永不谢幕的中原之音**
2004年春天,81岁的常香玉躺在病榻上,听到电视里播放豫剧《朝阳沟》。枯瘦的手指随着板眼轻叩床沿,干裂的嘴唇翕动着跟唱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这位豫剧大师仍保持着面向观众的侧卧姿势,仿佛随时准备登台。
如今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角,每周仍有白发票友唱响辕门外三声炮。常派艺术传人王惠、李金枝的唱腔里,依稀可见那个把豫剧唱出中原、唱向世界的倔强身影。当梆子声起,我们仍能听见一个时代最炽热的回响——那是一个艺人用生命丈量艺术高度的传奇,更是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