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永不褪色的明珠
常香玉:豫剧皇冠上永不褪色的明珠
1953年冬日的朝鲜战场,零下40度的严寒中,一位中国戏曲演员在战壕里清唱《花木兰》。硝烟弥漫的阵地上,字正腔圆的豫剧唱腔穿透枪炮声,战士们冻得通红的面庞绽放出笑容。这位用艺术温暖前线的女子,正是豫剧大师常香玉。她的人生轨迹,恰似她最擅长的红娘角色,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中穿针引线,编织出半个世纪的传奇。
一、从草台班子到艺术巅峰
常香玉9岁登台时,旧戏班的竹棚戏台四面透风,台下观众捧着粗瓷碗蹲着看戏。这个巩县山沟里走出来的女娃娃,在辗转河南乡间的演出中,把梆子戏、坠子书、曲子戏的精华融会贯通。1948年《拷红》在西安连演45天,场场爆满,票贩子把票价炒到三块银元,相当于普通工人半月薪水。
她在《花木兰》中创造的常派唱腔,将豫西调的沉稳与豫东调的明快完美融合。1956年进京汇报演出时,梅兰芳听完她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后,特意到后台拉着她的手说:你这嗓子,能震碎琉璃瓦。这看似玩笑的赞誉,实则道出了常派艺术刚柔并济的精髓。
面对豫剧男旦盛行的传统,常香玉大胆革新表演程式。在《白蛇传》中,她将青衣的端庄与水袖的飘逸结合,独创旋风式台步,让白素贞的形象既有仙气又具人性。这种突破传统的勇气,使豫剧旦角表演进入新纪元。
二、戏比天大的精神丰碑
1951年朝鲜战场传来急需战斗机的消息,常香玉当即抵押房产,带着香玉剧社开启全国巡演。在郑州老坟岗的露天剧场,观众们把银元、戒指扔向舞台,有位老太太甚至摘下陪嫁的玉镯。178场义演筹得15.2亿元旧币,这架香玉剧社号米格战斗机至今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。
三年困难时期,剧团发不出工资,她带着演员们到洛阳矿山演出。矿工们用窝头当戏票,她就站在煤堆上唱《破洪州》。这种戏比天大的信念,让豫剧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然薪火相传。1987年河南电视台春节晚会,64岁的她坚持不用替身完成鹞子翻身,落地时膝盖渗出的鲜血染红了戏服。
面对商业化大潮,她立下三不演铁律:低俗剧目不演、虚假广告不演、破坏团结的戏不演。某次企业年会出价20万请她唱堂会,被她断然拒绝:艺术不是明码标价的商品。这种风骨为戏曲界树立了行业标杆。
三、浇灌戏曲之花的园丁
常香玉的徒弟们至今记得,师父家的客厅永远摆着三把椅子:学生椅、观众椅、评委椅。她要求弟子们每段唱腔必须在这三个位置都听得真切。这种立体化训练法,培养出虎美玲、王希玲等二十余位梅花奖得主。
面对豫剧现代化转型,她支持将电子琴引入伴奏乐队,但坚决反对抛弃传统板式。在豫剧《朝阳沟》改编电影时,她坚持保留银环下山的经典唱段:观众跟着拍子能打梆子,这才是豫剧的魂。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,使豫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。
临终前一个月,她强撑病体到戏校课堂,用打着吊针的手为学员示范眼神运用。如今河南艺术中心每年举办的香玉杯大赛,延续着她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的教诲,成为豫剧新苗成长的沃土。
当智能手机播放豫剧选段成为新常态,常香玉灌制的《花木兰》唱片依然是最热门的下载资源。从田间地头的草台到国家大剧院的穹顶,这位人民艺术家的唱腔穿越时空,见证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涅槃重生。她的艺术人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经典,永远不会被时代浪潮淹没,反而会在时光打磨中愈发璀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