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的戏台情结:老城厢里飘来一缕滩簧香

常州人的戏台情结:老城厢里飘来一缕滩簧香

笃笃笃,卖糖粥...吴侬软语的童谣还在青果巷回荡,街坊们已摇着蒲扇踱进茶馆。八仙桌一围,茶香氤氲间,忽听得三弦叮咚响,老茶客眼睛一亮:要唱滩簧哉!这声透着欢喜的常州话,牵出一段流转百年的戏曲故事。

一、运河滋养的戏文种子

大运河的樯橹声里,常州老码头上演着最早的戏剧雏形。明清漕运鼎盛时期,各地商帮带来徽调、昆腔,与常州方言在茶馆酒肆碰撞交融。道光年间的《武进阳湖合志》记载:四乡八镇,逢节必戏,草台班子的即兴表演已初具戏曲形态。

南门水关码头,扛夫们歇脚时常哼码头调,沙哑的嗓音裹着运河水的腥气;西瀛里布庄后院,绣娘们偷闲对唱采茶调,吴语九声婉转如线。这些带着泥土气的乡野小调,经文人墨客润色,渐渐凝成常州滩簧的筋骨。

二、滩簧腔里的烟火人生

老常州最地道的戏台不在剧院,而在街巷深处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双桂坊茶馆夜夜笙歌,戴软呢帽的账房先生与扎蓝布头巾的船娘挤在一处。台上一盏汽油灯晃着,旦角踩着三寸金莲碎步登场,水袖轻抛便是江南的雨。

《双珠凤》里文必正卖身投靠的辛酸,《珍珠塔》中方卿跌宕起伏的命运,道尽市井百姓的悲欢。七字一句的赋子板如珠落玉盘,老茶客闭眼打着拍子,恍惚看见自家祖辈在戏文里活着。

三、古戏新声的当代回响

马元巷深处,九旬老艺人王兰英仍在传授滩簧真谛。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手眼身法步,忽然眼波流转,分明还是当年红遍沪宁线的滩簧西施。年轻弟子学唱《罗汉钱》,既要字正腔圆守住常州官话的中州韵,又得在抖音直播时即兴加入流行元素。

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定期举办的古戏台雅集,让百年老宅重闻丝竹声。当春调遇上电声音乐,当水袖舞邂逅全息投影,新老戏迷在虚实交错中触摸着传统文化的脉搏。常州大剧院里,改编自恽代英事迹的现代滩簧《红星照江南》,正唱响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。

暮色中的文亨桥头,几位银发票友又唱起了《庵堂相会》。春季里相思艳阳天...糯软的唱腔乘着运河水飘向远方,恰似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,在古老与年轻的碰撞中愈发醇香。茶馆窗棂透出的暖黄光影里,依稀可见当年滩簧艺人执着的身影——他们用最草根的表演,守护着常州城的文化基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