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寻艺记:在街巷深处邂逅戏曲传承人

常州寻艺记:在街巷深处邂逅戏曲传承人

常州老城区的青果巷里,时常飘来悠扬的曲调。循着声音拐进一处爬满凌霄花的院落,几位银发老人正在排演锡剧《双推磨》,水袖翻飞间,仿佛时光倒流回三十年前。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江南古城,戏曲传承从未断绝,只是需要有心人细细探寻。

一、专业院团里的师徒传承

常州市锡剧院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师徒制,每逢春秋两季都会招收学员。在红星大剧院后台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兰英每周四下午都会指导年轻演员。这里的教学不拘泥于课堂形式,学员要跟着师傅打理戏服、调制油彩,甚至帮忙整理演出道具,在耳濡目染中领悟戏曲精髓。

去年刚收徒的梅派青衣周婉清说:师傅教我走台步时,特意让我踩着运河边的青石板练习,说这样才能走出江南女子的韵致。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,让传统戏曲的基因得以鲜活延续。

二、市井深处的民间学堂

天宁寺旁的椿桂坊社区活动中心,每周二晚上总会亮着暖黄的灯光。72岁的票友张德福在这里开设公益戏曲班已逾十载,他珍藏的工尺谱手抄本足有半人高。这个不收学费的课堂里,既有退休教师也有外卖小哥,张老伯总说:只要肯学,我这把老骨头就教得动。

在湖塘老街的梨园茶社,每月初八的曲会已成传统。茶客们品着金坛雀舌,轮流登台献唱。茶社主人陈美霞年轻时是武进县剧团的当家花旦,现在常手把手教茶客甩水袖的要领:手腕要像拂柳枝,劲儿要含在袖口三寸处。

三、现代空间的跨界传承

运河五号创意园区的戏码头工作室颇受年轻人青睐。这里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艺术,开设戏曲身段塑形课、脸谱彩绘体验等项目。负责人李墨原是省昆剧院演员,他独创的戏曲快闪教学法,让学员在沉浸式剧场里快速入门。

常州大学非遗传承基地推出的戏曲工作坊,采用数字化手段记录老艺人的表演。学生们用动作捕捉技术分析身段轨迹,再通过VR设备模拟舞台走位。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方式,让00后们直呼原来戏曲这么酷。

夜幕降临时分,西瀛里城墙下的露天戏台又响起锣鼓声。台上的演员可能是专业院团的名角,也可能是菜场卖豆腐的阿婆。在这座城市里,戏曲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生活日常。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那句话:戏是生活的盐,少了它,日子就淡了滋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