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老人爱唱戏:老城巷陌里的戏曲人生
常州老人爱唱戏:老城巷陌里的戏曲人生
常州城的老街小巷里,总藏着令人心动的音律。清晨的东坡公园,晌午的红梅阁长廊,傍晚的青果巷石阶,总能看到银发如雪的老人们聚作几处,或坐或站,手执曲谱,眉眼含笑。当悠扬的胡琴声穿透晨雾,吴侬软语裹着戏文飘过白墙黛瓦,这座江南古城便浸在了一池清亮的曲韵里。
一、锡剧雅韵绕梁来
在青枫公园的紫藤花架下,总有三五老戏迷捧着泛黄的剧本,用常州话唱着锡剧《双推磨》。磨盘转呀转,转出白米香...轻快的唱词里,仿佛能看见旧时江南水磨坊里劳作的场景。常州作为锡剧发源地之一,老人们最爱《珍珠塔》《玉蜻蜓》这些经典剧目,唱到动情处,常有人掏出绢帕拭眼角。金秋十月的锡剧票友大赛,总能在文化宫见到满头银丝的老票友登台,水袖轻扬间,眉眼传神不输专业演员。
二、越音袅袅话乡愁
红梅公园的听松亭里,总飘着越剧《梁祝》的婉转唱腔。常州毗邻浙江,越剧在此生根近百年。退休教师王阿婆每周三雷打不动参加越剧社活动,她说:《西厢记》里崔莺莺的'月移花影动',用常州话念白特别有味道。这些老人把越剧唱出了苏南韵味,在《红楼梦》选段里,林妹妹的葬花词被他们唱得百转千回,引得路过的游客驻足聆听。
三、沪调声声伴茶香
运河边的篦箕巷茶馆,每天下午准点响起沪剧《罗汉钱》的唱段。常州与上海一衣带水,沪剧在此颇受欢迎。82岁的陈老伯是茶馆常客,他端着青瓷盖碗说:《卖红菱》里的小贩叫卖声,和我们年轻时走街串巷的调子一模一样。老人们唱沪剧时,常把常州方言自然融入,在《阿必大》这样的滑稽戏里,夹杂着本地俚语的念白总能引发满堂笑声。
夕阳西下,红梅阁的戏迷们收起折扇,三三两两结伴归家。他们布满皱纹的手掌里,还攥着抄满工尺谱的笔记本。这些老人用戏曲续写着城市记忆,在丝竹声里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。当年轻人在手机里刷短视频时,白发歌者们正用最古老的方式,让千年曲韵在龙城大地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