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戏曲之乡——探寻常州籍戏曲名家的艺术人生
**江南戏曲之乡——探寻常州籍戏曲名家的艺术人生**
常州,这座浸润着江南水韵的历史名城,不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更孕育了众多在中国戏曲史上熠熠生辉的艺术家。他们或扎根故土,或远行四方,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为传统戏曲注入了常州风骨。以下几位常州籍戏曲家,堪称梨园传奇。
一、锡剧“三杰”:王兰英、沈佩华、姚澄
作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,锡剧的繁荣离不开常州籍艺术家的贡献。**王兰英**(1926-2013)被誉为“锡剧皇后”,她以婉转甜润的嗓音和细腻传神的表演,塑造了《双推磨》中的苏小娥、《珍珠塔》中的陈翠娥等经典角色。她独创的“王派”唱腔,将锡剧的抒情性推向新高度。
而**沈佩华**(1928-2019)与**姚澄**(1926-2019)同样功不可没。沈佩华擅长青衣,其表演端庄含蓄,一段《玉蜻蜓·游庵定情》道尽江南女子的柔婉;姚澄则以小生见长,在《红楼梦》《梁祝》中反串贾宝玉、梁山伯,打破行当界限,成为锡剧改革的先驱。
二、昆曲名宿:徐凌云、张继青
常州与昆曲的渊源可追溯至明代。**徐凌云**(1885-1965)是近代昆曲界的泰斗,他出身常州望族,精通生、旦、净、末各行,尤以《连环计·小宴》中的吕布闻名。他晚年致力于昆曲传承,创办“昆剧传习所”,培养出“传”字辈一代名角,被誉为“昆曲活字典”。
当代昆曲大师**张继青**虽生于苏州,但其家族祖籍常州武进。她凭借《牡丹亭》《朱买臣休妻》等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其“张三梦”的雅号(《惊梦》《寻梦》《痴梦》)更让昆曲的婉约之美惊艳世界。
三、京剧名角:李桂春、宋宝罗
京剧舞台上亦不乏常州人的身影。**李桂春**(1885-1962)艺名“小达子”,以武生、老生双绝著称。他创排的连台本戏《宏碧缘》《狸猫换太子》风靡上海滩,其子李少春更是承袭家学,成为京剧界的“李神仙”。
**宋宝罗**(1916-2017)则是京剧界的“跨界奇才”。他7岁登台,16岁与孟小冬同台演出,晚年以画鸡闻名,曾为毛泽东主席即兴表演京剧并作画。他独创的“鸡血石画鸡”技法,将戏曲写意精神融入丹青,成为艺坛佳话。
四、常州滩簧:地方小戏走出的大艺术家
起源于清代中期的常州滩簧(锡剧前身),曾涌现出**周甫毅**、**孙中**等名角。周甫毅以诙谐生动的丑角表演见长,在《拔兰花》《庵堂相会》中塑造的市井人物活灵活现;孙中则擅长老生,其苍劲的唱腔为滩簧注入了厚重的历史感。
---
**【结语】**
从锡剧的婉转到昆曲的雅致,从京剧的磅礴到滩簧的质朴,常州籍戏曲家们以多元的艺术实践,勾勒出中国戏曲的斑斓画卷。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,更是文化的守护人。如今,常州仍有许多戏曲院团薪火相传,让江南丝竹之声,继续在岁月长河中流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