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烟雨润歌喉细数常州走出的戏曲名家
江南烟雨润歌喉细数常州走出的戏曲名家
在太湖之滨的常州古城,青石板路上仿佛还回荡着悠扬的戏腔。这座浸润着吴风雅韵的江南城市,不仅孕育了常州三杰这样的革命先驱,更滋养了一批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梨园名家。他们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婉转音韵,将常州腔调传遍大江南北。
一、锡剧舞台的常青树
1954年的北京怀仁堂,一曲《双推磨》让周恩来总理听得如痴如醉。来自常州武进的王兰英,用她清亮甜润的嗓音将锡剧带进了中南海。这位锡剧皇后最令人称道的,是她独创的兰英腔,在传统曲调中融入江南小调的婉转,让《白蛇传》中的白素贞唱段如同江南烟雨般缠绵悱恻。
锡剧彬彬腔创始人王彬彬,少年时在常州天宁寺旁的茶馆听戏入迷。他独创的叠句唱法,在《珍珠塔》中长达108句的经典唱段里,将方卿悲愤交加的情绪层层递进,至今仍是锡剧教学的必修课目。常州方言特有的软糯腔调,在他口中化作绕梁三日的艺术瑰宝。
二、昆曲世家的传承者
晚清时期,常州青果巷走出的徐燮堂,以江南笛王之誉名动苏杭。他手持祖传的明代竹笛,在《牡丹亭》游园惊梦的伴奏中,将杜丽娘的春愁演绎得丝丝入扣。其独创的气震音吹奏技法,让昆笛音色如晨露滴荷般清透空灵。
徐门第四代传人徐立群,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他将常州吟诵的韵律融入昆曲念白,在《长生殿》哭像一折中,唐明皇的大段独白既有宫廷雅韵,又带吴语腔调,开创了南派昆曲新境界。这种革新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,至今仍在戏曲学院作为教材使用。
三、京剧舞台的革新派
常州孟河医派传人费俊卿,在清末京剧鼎盛时期另辟蹊径。他将中医望闻问切的细腻观察融入表演,在《四进士》中塑造的宋世杰既有讼师的机敏,又带医者的仁心。其独创的三步诊身段程式,成为京剧行当表演的经典范式。
江南武生泰斗张桂轩在常州东门戏台初露锋芒时,将戚继光抗倭时流传的南拳招式化入武戏。他在《长坂坡》中的七进七出枪花,既有北派大开大合之势,又含南拳短打之巧,开创了南派武生表演体系,梅兰芳曾赞其武戏文唱,独步江南。
从锡剧到昆曲,从京剧到地方戏,常州籍戏曲大师们用生命演绎着戏如人生的真谛。王兰英晚年仍坚持在常州艺校授课,她那句戏比天大的教诲,至今回响在排练厅。这些艺术大家不仅留下了传世经典,更将江南文化中致精致美的精神品格,通过水磨腔调传唱至今。当三吴阁的飞檐再次挂上新月,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依稀还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婉转吟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