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袖轻扬处常州戏韵长

水袖轻扬处常州戏韵长

在青果巷的石板路上驻足,忽然飘来一段悠扬婉转的唱腔。循声望去,青砖黛瓦间掩映着一座百年戏楼,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老茶客们轻叩桌板打着节拍。这座浸润着戏曲基因的城市,正用绵延六百年的曲调,诉说着运河畔的悲欢离合。

一、运河船歌里的戏曲萌芽

常州文亨桥畔的茶馆里,至今仍能觅得滩簧戏的余韵。这种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曲艺形式,最初是码头工人卸货时的即兴哼唱。船工们用吴语俚语编唱生活琐事,平实诙谐的唱词里藏着运河人家的喜怒哀乐。老辈人记忆中的《拔兰花》《绣荷包》,把江南女子的心事化作九转十八弯的拖腔。

道光年间的《常州赋》记载:商船泊岸,则丝竹盈耳。随着运河漕运兴盛,滩簧艺人开始登堂入室。他们在茶馆用三块竹板击节,一把二胡伴奏,将市井故事唱得活色生香。这种草台班的演出形式,后来竟孕育出锡剧的雏形。

二、百年锡剧里的江南腔调

1919年常州大戏院落成时,首演剧目《珍珠塔》连唱三天座无虚席。改良后的锡剧融合了昆曲身段与滩簧唱腔,旦角王媛媛独创的常州腔,将方卿见姑时的屈辱与不甘,化作百转千回的拖腔,至今仍是戏迷票友竞相模仿的经典。

在溧阳社渚镇的姚氏宗祠,保存着1935年的锡剧工尺谱。泛黄的谱页上,《双推磨》《秋香送茶》等剧目用工整的小楷记录着唱腔转折。这些源自田间劳作的唱段,把江南农家的日常劳作唱成了诗,碾米声、织布声都化作韵律流淌。

三、古戏台绽放的新生代

夜幕下的常州大剧院,90后演员周蕾正在排练新编锡剧《半园春雨》。全息投影技术营造的江南雨幕中,传统唱腔与电子乐奇妙交融。这位毕业于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姑娘说:我们正在尝试把地铁报站声、高铁轰鸣写进唱词。

天宁寺旁的二十四中戏曲社团里,初一学生李想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走台步。作为戏曲进校园试点校,这里的课间操是锡剧身段操,音乐课学工尺谱吟唱。校史馆陈列着学生用3D打印制作的微型古戏台,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邂逅。

站在东坡公园的半月岛上,晚风送来远处戏楼的袅袅余音。从运河船歌到数字剧场,常州的戏曲故事仍在续写。当年轻观众举起手机拍摄戏台时,镜头里流转的不仅是唱念做打,更是一座城市六百年的文化心跳。下次路过青果巷,不妨循着胡琴声拐进某条弄堂,或许就能与这份流淌的乡音撞个满怀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