锡韵绕梁古调新声——寻踪常州本土戏曲的千年回响
锡韵绕梁古调新声——寻踪常州本土戏曲的千年回响
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隐约传来吴侬软语的清唱,湿润的江南水汽里裹着丝竹声韵。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戏曲文化如同古运河般流淌不息,在时光的褶皱里滋养出独特的艺术之花。
一、锡剧:江南水乡的婉转诗篇
锡剧的诞生如同运河两岸的杨柳,在常州这片土地上舒展着婀娜身姿。清道光年间,常州东门外滩簧艺人在田埂间即兴编唱的东乡调,与苏州传来的西乡调水乳交融,形成了常锡文戏的雏形。老戏迷们至今仍记得,双桂坊戏院里的煤油灯下,王兰英在《珍珠塔》里那声姑母娘啊的哭腔,让多少看客湿了衣袖。
常州方言特有的舌前音为锡剧注入灵魂,咬字行腔间自带三分书卷气。《双推磨》里苏小娥与何宜度的对唱,农具相碰的节奏与唱腔浑然天成;《红色的种子》中现代戏的创新尝试,让百年古调焕发新生。梅兰珍在《孟丽君》中创造的梅派唱腔,如运河之水九曲回环,将锡剧的婉约之美推向极致。
二、古曲遗韵:常州道情的市井风情
天宁寺的晨钟暮鼓里,常州道情艺人三弦轻拨,竹简脆响。这种源自唐代道调的曲艺形式,在明清时期化作街头巷尾的说唱艺术。老辈人常说,真正的常州味不在酒楼茶馆,而在道情艺人抑扬顿挫的哩啦哩拖腔里。
《白蛇传》里游湖借伞的桥段,经道情艺人演绎,许仙的憨厚与白娘子的灵秀跃然眼前。艺人指间翻飞的简板忽如钱塘怒潮,忽作细雨潇潇,三弦声里藏着常州城的市井百态。在文化广场的梧桐树下,年轻艺人正用常州话改编流行歌曲,古老曲牌与现代旋律碰撞出奇妙火花。
三、百戏之根:延陵古调的千年传承
淹城遗址出土的汉代说唱俑,凝固着两千年前常州先民的娱乐瞬间。唐代诗人独孤及笔下吴歌楚舞的盛景,在今天的常州民歌中仍可寻得踪迹。青果巷戏曲博物馆里,明代水磨腔工尺谱上的朱笔批注,见证着昆曲在常州的流变。
文亨桥畔的百年戏楼,梁柱间的雕花讲述着徽班进京前的驻演往事。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此观摩锡剧身段,将江南水袖的柔美化入京剧程式。当年轻学子在常州艺校苦练手眼身法步,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。
夜幕降临,东坡公园的戏迷票友会准时开锣。白发老者与垂髫小儿同台,锡剧唱段与吉他伴奏共鸣。这座把戏曲刻进基因的城市,正用最鲜活的方式续写着千年传奇。古运河的波光里,常州戏曲如岸边蒹葭,岁岁枯荣却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