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百年腔调

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百年腔调

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唱腔。这声音穿过马头墙的飞檐,混着运河的水汽,在粉墙黛瓦间流转。这座江南古城里,藏着中国戏曲史上最动人的密码。

一、滩簧声里说春秋

清光绪年间的茶楼里,飘出依呀依得儿喂的滩簧小调。这种发端于常州东乡的民间说唱,用吴侬软语讲述着市井百态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当年《拔兰花》《双推磨》的调子响遍运河两岸的茶馆酒肆。常州滩簧的特别之处,在于它把乡野小调与文人词章巧妙融合,一段《庵堂相会》里,既有俚俗俏皮的对白,又藏着工整的七言诗韵。

二、锡剧舞台见真章

1919年的常州大戏院,王嘉大带着改良后的滩簧登上舞台。他把二胡引入伴奏,将草台班子的对子戏拓展成完整剧目,《珍珠塔》里方卿见姑的唱段从此成为经典。1955年,当常锡文戏正式定名锡剧,姚澄在《红色的种子》中塑造的革命女性形象,让这个剧种完成了从市井小戏到现代剧场的蜕变。

三、古调新声总相宜

天宁寺的银杏黄了又绿,兰陵剧场的灯光始终未歇。年轻演员们正在排练新版《双珠凤》,全息投影技术在传统水袖舞中投射出江南烟雨。在青果巷历史街区,90后非遗传承人李晓燕开设的戏曲工坊里,孩子们用3D打印制作着改良版戏曲头饰,古戏台前扫码听戏的游客,能在手机里听到百年前老唱片的原声。

夜幕降临,运河边的戏台亮起灯火。当锡剧的丝弦声与游船的汽笛声交织,恍惚间仿佛看见王嘉大抱着月琴从历史中走来。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,从未在时光中褪色,反而在创新中愈发鲜活动人。正如百年戏台楹联所书: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,两般面目演尽忠奸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