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唱戏不只有锡剧!这些藏在吴侬软语里的老腔调你听过吗?
常州人唱戏不只有锡剧!这些藏在吴侬软语里的老腔调你听过吗?
提到常州戏曲,许多人脱口而出的便是锡剧。殊不知在这座江南古城里,婉转的唱腔中藏着更为丰富的戏曲密码。漫步青果巷,隐约飘来的丝竹声里,或许正流淌着一段跨越六百年的戏曲传奇。
一、水码头飘来的滩簧调
常州古运河畔的茶馆里,至今流传着一橹三桨出戏文的老话。明清时期,漕运繁荣的常州码头聚集着各地商贾,也催生出独特的码头文化。船工们用常武方言即兴编唱的常州滩簧,在茶馆酒肆间口口相传。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唱腔,既不像昆曲般雅致,也不似评弹那样缠绵,倒像是运河里打转的浪花,带着市井生活的鲜活劲儿。
光绪年间的老戏单显示,当时的《拔兰花》《借黄糠》等滩簧戏,唱词里满是溧阳白芹嫩生生,横山桥百叶薄如绫这样的本地风物。老艺人们把折扇一收当船桨,方巾一系变头帕,码头边的家长里短就这样被搬上了戏台。
二、锡剧里的常州基因
1919年天韵楼戏院的海报上,常锡文戏四个大字格外醒目。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在此交融,孕育出影响江南的锡剧艺术。常州方言特有的沙沙腔,为锡剧注入了别样韵味。老戏迷常说:听常州人唱《珍珠塔》,方卿见姑时那声'姑母大人',舌尖轻轻一卷,把势利姑妈的刻薄劲儿全勾出来了。
常州市锡剧院珍藏的戏服里,有件缀满补丁的黛色褶子。1954年《双推磨》进京汇演时,周总理特别称赞剧中推磨舞:这个动作设计得好,劳动人民的智慧嘛!如今青年演员们仍保持着清晨在红梅公园吊嗓的习惯,吴侬软语惊起一树白鹭。
三、古戏台遇见新观众
新世纪之初,常州戏曲似乎陷入了沉寂。转机出现在2018年青果巷改造时,工人们意外挖出明代止园戏台的石基。考古现场变成临时剧场,90后评弹演员抱着三弦唱起《白蛇传》,围观群众跟着哼唱的场景被央视镜头记录下来。这场意外的戏曲快闪,点燃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热情。
如今大庙弄29号的民国戏院里,周末常出现有趣场景:头发花白的老票友和举着奶茶的00后并肩而坐,共同为《红楼夜审》里江梦升的变脸绝活喝彩。更有机智的创作者把常州萝卜干搬进新编戏《延陵侠》,当主角唱出黄天荡里芦花白,焦溪古镇晒秋忙时,台下总会爆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。
从运河船歌到数字剧场,常州的戏曲故事仍在续写。那些藏在唱腔里的城市记忆,就像篦箕巷口的老香樟,年年岁岁萌发新芽。下次路过人民公园,不妨驻足听听亭子里传出的清音,或许能邂逅一段正在生长的戏曲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