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百年戏韵

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百年戏韵

常州城东的古戏台上,青砖黛瓦间飘出婉转的戏腔。老茶客们端起青花盖碗,听着台上水袖翻飞间流淌出的吴侬软语,仿佛看见江南烟雨浸润了六百年的戏曲脉络。这座运河古城孕育的三大戏脉,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新时代延续着文化基因。

一、锡剧:水磨腔里的市井百态

大运河的桨声里,锡剧在清末民初的常州码头悄然萌芽。码头工人的号子与吴地山歌交融,形成了独特的[簧调]声腔。这种扎根市井的艺术,用糯软的常州官话演绎着家长里短。《珍珠塔》里方卿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,道尽了世态炎凉;《双推磨》中何宜度与苏小娥的推磨定情,将劳动场景化作缠绵悱恻的爱情诗篇。老艺人们常说唱戏要带三分哭,锡剧特有的[大陆调]如泣如诉,在《孟丽君》的朝堂风云里,在《玉蜻蜓》的佛门悲欢中,把江南人的细腻情思揉进了每个音符。

二、评弹:三弦声中的千年古城

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曾回荡着清脆的评弹弦索。常州评话大师王少堂一袭长衫,三弦轻拨间,《武松》的豪气、《包公》的刚正便跃然眼前。不同于苏州评弹的柔美,常州流派更显铿锵之力,说书人折扇开合犹如刀光剑影。长篇弹词《三笑》在常州茶馆连说三月不衰,唐伯虎点秋香的传奇伴着茶香渗入街巷。当代传人周希虹创新评歌形式,让古老曲艺在《运河谣》中焕发新声,三弦拨动的不仅是丝弦,更是千年运河的文化脉搏。

三、傩戏:面具下的远古回响

溧阳社渚的傩舞鼓点,敲响了长江下游最古老的戏剧记忆。戴着粗犷木雕面具的舞者,踩着禹步演绎《跳五猖》,汉代方相氏驱疫的仪式在香火中重生。金坛傩戏《司马温公断案》将历史典故融入巫傩传统,判官面具怒目圆睁,却唱着劝善金科。这些源自商周祭礼的傩戏,在常州乡野完整保存着请神、娱神、送神的完整仪轨,青铜纹饰般的动作程式里,藏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。当年轻学子在高校傩文化节戴上彩绘面具,远古回响与现代心跳产生了奇妙共振。

夜幕下的东坡公园,锡剧票友的吟唱与广场舞音乐奇妙共处。博物馆里的傩戏面具凝视着拍照的游客,非遗工坊的评弹新作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点赞。从书院码头到现代剧场,从乡间社火到数字展馆,常州戏曲正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当白发老翁带着孙辈走进重新修葺的民元里壹号书场,六百年的戏脉在新旧交融中续写着下一章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