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城雅韵:常州戏曲的百年传承密码
龙城雅韵:常州戏曲的百年传承密码
常州古运河畔的茶馆里,一曲清音穿透雕花窗棂,引得路人驻足。老茶客们闭目击节,年轻游客举着手机拍摄,这是锡剧《双推磨》的经典唱段。作为常州的戏曲名片,锡剧在这座千年古城中绵延生长,用吴侬软语讲述着江南故事。
一、水磨腔里见江南
清代乾隆年间,常州府阳湖县(今武进区)的田埂间,农民劳作时即兴哼唱的东乡调开始萌芽。这种融合了山歌小调和滩簧韵律的民间艺术,在光绪年间与无锡西乡调相遇,催生出常锡文戏的雏形。民国初年,周甫艺等艺人在常州大观园戏院首倡改革,将坐唱形式改为舞台表演,正式确立起滩簧改戏的戏曲形态。
锡剧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,既有《大陆调》的悠扬婉转,又有《玲玲调》的俏皮灵动。在《珍珠塔》赠塔一折中,方卿金殿赋的唱段将传统曲牌与即兴说唱完美融合,演员通过真假声转换展现人物心理,这种被称为常州滩簧的独特技法,至今仍是检验演员功力的试金石。
常州方言的软、糯、甜特质,为锡剧注入独特韵味。老艺人常说咬字如含饴,在《双珠凤》中,霍定金念白时的舌尖音与齿音交错,将闺阁千金的矜持与聪慧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语言美感,让锡剧在吴语地区拥有特殊的情感共鸣。
二、幕起幕落皆文章
锡剧经典剧目构成了一部江南人文图谱。《玉蜻蜓》折射出明清宗法制度的严酷,《孟丽君》展现江南才女的智勇双全,《红楼夜审》则将公案故事与市井风情巧妙结合。这些剧目在程式化表演中保留着生活本真,旦角的水袖能舞出大家闺秀的端庄,也能化作渔家女的网罟。
在表演体系上,锡剧形成了手眼身法步五功并重的艺术规范。《庵堂相会》中金秀英的十八个半蹲,要求演员在移动中保持裙裾不摇;《拔兰花》里王凤霞的指尖兰花,要随眼神流转呈现不同形态。这些程式不是束缚,而是艺人提炼的生活诗意。
当代锡剧在传承中创新,《江南雨》引入现代舞美技术,用全息投影营造水墨意境;《卿卿如晤》将常州三杰故事搬上舞台,革命题材与传统唱腔碰撞出新火花。常州锡剧院青年演员孙薇凭借《董存瑞》斩获白玉兰奖,证明传统戏曲的现代生命力。
三、古韵新声话传承
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,每周六的锡剧票友会雷打不动。83岁的周兰芳老人能唱全本《双推磨》,她的学生里有退休教师,也有90后程序员。这种自发性的传承,让锡剧保持着市井温度。常州大学开设的锡剧选修课,每学期都爆满,年轻人用短视频传播戏腔,让传统艺术走进Z世代。
数字化保护工程为锡剧留下珍贵档案。常州艺术档案馆里,1957年王兰英《红楼梦》的钢丝录音、沈佩华《梁祝》的手抄工尺谱已完成数字化修复。全息影像技术记录下老艺人的绝活,青年演员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学习沈派唱腔的换气技巧。
锡剧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。常州锡剧团携《红楼夜审》赴法演出,里昂歌剧院座无虚席;锡剧交响乐《运河谣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,二胡与提琴的对话惊艳欧洲观众。这种文化对话,让江南韵致成为世界听得懂的语言。
夜幕降临,东坡公园的露天戏台灯火通明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喝彩阵阵,运河水的涟漪里晃动着千年光影。锡剧在常州,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。当年轻演员接过老师傅的折扇,当外国游客跟着哼唱春二三月草青青,这门古老艺术正在续写新的传奇。在这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出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